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

科考分隊長陳發虎院士
全球環境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挑戰。早期人類通過適應自然環境生存發展,隨著科學技術與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開發利用地球資源和改造環境的強度日益強烈。青藏高原的人類活動可追溯至數十萬年前,隨著數千年前農牧業的出現和發展,人類開始永久定居高原。近幾十年,高原及其周邊區域人口和經濟增長、人類活動強度增加,集中體現在城鎮化、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大氣污染物排放增加、地球化學元素循環加速等,這些對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居民健康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青藏高原正在經歷著自身和外部人類活動雙重影響下環境的快速變化,特別是人類活動對生存環境的影響已經涉及到區域生態安全、居民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全面認識青藏高原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是促進青藏高原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實現高質量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迫切需求,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本任務圍繞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程度與機制這一重大科學問題,重點開展人類活動對高原環境的影響范圍與程度、人類活動與環境變化的相互作用機制及生存環境安全評估與應對的科學考察研究。具體內容包括:在青藏高原科考區全域開展史前和歷史時期人類活動遺跡考察與研究,調查分析高原土地利用強度變化及其環境影響程度與范圍,定位觀測和衛星遙感相結合對大氣重要組分(如粉塵、氧氣、微量成分和污染物等)實施長期連續監測,開展大氣污染物的跨境傳輸過程和影響考察,研究人類活動影響下青藏高原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格局、過程、機理及其環境與人畜健康效應,分析高原重點地方病(如大骨節病和鼠疫等)的時空分布與地理環境的耦合關系。通過開展不同時間尺度上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的系統協同科學考察研究,構建高原人類生存環境健康安全的關鍵要素數據庫和評估指標體系,評估人類生存環境健康安全及保障程度,提出高原人類對高原環境適應與改善及福祉提升的對策,產出世界科技前沿成果及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相融合的重大科技產品。為保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青藏高原提供科技支撐。
本任務設置了8個專題: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粉塵氣溶膠及其氣候環境效應;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環境效應;大氣成分垂直結構及其氣候影響;跨境污染物調查與環境安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環境健康;高山地方病與高原生理適應;人類活動影響與生存環境安全評估。
本任務承擔單位為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專題承擔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蘭州大學、青海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任務分隊長為陳發虎院士,執行負責人為楊曉燕研究員、康世昌研究員和張鐿鋰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