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是國家戰略任務,科考啟動以來,第二次青藏科考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和系列指示精神,在科考領導小組的領導和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下,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系統科學研究方向,錨定青藏高原資源環境、災害風險、綠色發展的關鍵問題,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有力支撐了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青藏高原研究逐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并正在實現從并跑向領跑的轉變。

新華社拉薩9月30日電(記者劉洲鵬、魏冠宇)中國科學家探明:普若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上最厚的冰川。目前測得的冰體厚度最大處位于冰原10號冰川海拔約6100米處,厚度近400米。
30日,記者在海拔5400多米、位于西藏那曲市雙湖縣境內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普若崗日冰原大本營獲悉該信息。
記者了解到,測厚時,雪地摩托車搭載著雷達設備在冰原上前進。在測厚點位,發射器發射的電磁波觸達雪層下不同深度的冰雪、巖石等物質后反射,信號被接收器一一捕捉。
“在示波器上可見,從冰雪和巖石反射回來的電磁波振幅有明顯差異,根據差異發生的深度位置能獲得冰體厚度。”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徐柏青說。

目前,科研人員正在此鉆取冰芯。
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湯普森認為,這樣厚度的冰層意味著普若崗日可能存在古老的冰體,記錄更長時期的氣候環境變化。
此前,這一紀錄由位于阿里地區西昆侖山的古里雅冰帽保持。中美兩國科學家1992年在這里鉆取了一根長達308.6米、年代跨距超70萬年的冰芯,為當前中低緯度地區最長。普若崗日冰原1999年被發現后,成為國際青藏高原研究的新熱點。
科學家介紹,當前全球的冰川都在退縮,冰川一旦融化,其封存的地球歷史記錄也將消失,因此鉆取、保存冰芯尤為重要。即便冰川消融,只要有冰芯樣本,依然可以從中提取歷史信息。
“通過測厚、取芯,可以更好地審視這個中低緯度地區最大冰原正在發生的變化和所記錄的環境變化,更全面了解全球氣候變暖對冰川的影響。”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說。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啟動以來,科考隊員在普若崗日冰原不同區域開展了冰川現代過程監測、冰芯鉆取、湖泊與徑流動態監測等綜合性科學考察,進一步闡明了氣候變化對冰川消融、徑流變化、湖泊擴張等方面的影響機制。
據悉,這一發現標志著第二次青藏科考“一原兩湖三江”科學考察活動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