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紀錄!我國青藏高原環境科學鉆探深度達750米
????近日,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2024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標志性科考活動的重要內容,倫坡拉盆地構造與環境演化科考取得新進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院士帶領團隊在青藏高原腹地倫坡拉盆地開展超千米鉆探計劃。目前,鉆探深度達750米,刷新了我國青藏高原環境科學鉆探紀錄。
????倫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這里沉積了距今5500萬年以來青藏高原最連續的新生代地層(圖1),是我國青藏高原第一個產油盆地,并發現了大量熱帶棕櫚樹、樟樹、欒樹、裂腹魚、攀鱸魚、水蜘蛛等動植物化石和多層古土壤、火山灰(圖2),詳細記錄了青藏高原中部隆起和氣候與生態環境變化歷史,是研究青藏高原構造、氣候、生物和生態以及他們協同演化最為關鍵的地區之一。
????此前,學者們利用動植物化石、古土壤碳酸鹽氧同位素等多種手段重建了倫坡拉盆地古高度演化歷史,但對于盆地到達現今高度的時間爭議較大,構造-氣候-生物和生態協同演化的過程還沒有建立起來。
????近20年來,方小敏院士帶領團隊利用火山凝灰巖絕對年齡的限制,建立了該盆地新生代地層天然剖面高精度古地磁年代序列,發現倫坡拉盆地具有明顯的兩期形成演化和變形歷史,即早期至少約4200萬年到2600萬年緩慢變形沉陷,晚期約2600萬~2000萬年快速變形隆升。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等項目聯合資助下,方小敏院士帶領團隊在倫坡拉盆地開展青藏高原全球首口超千米環境科學鉆探計劃(圖3)。
????未來,科考團隊將融合古氣候、古生物和古生態環境以及構造、沉積、地球化學等多學科分析和對比驗證,揭示約4000萬年以來亞洲季風進入青藏高原的歷史,青藏高原腹地氣候、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協同演化以及油氣烴源巖-干旱鹽湖礦床形成過程,為全球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影響的模擬預測和生態環境保護、油氣烴源巖形成、鹽湖資源勘探開發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圖1 青藏高原腹地倫坡拉盆地位置

圖2 青藏高原腹地倫坡拉盆地新生代地層中發現的古土壤和動植物化石

圖3 青藏高原腹地倫坡拉盆地超千米環境科學鉆探現場

圖4?青藏高原腹地倫坡拉盆地鉆探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