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氣候變化與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專題之天山中段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在新疆完成
天山中段是青藏高原西風斷面關鍵區,其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多變的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自然奇觀,同時也造成泥石流、雪崩等氣象災害頻發。2024年8月19日至23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與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協辦的“天山中段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順利舉辦。本次活動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任務一專題二“氣候變化與西風-季風協同作用”科學考察任務的框架下展開,來自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四十余位專家學者參與了此次科考活動,另有杭州佐格通信公司的專業技術人員為本次科考提供了技術支持。
8月20日,科考團隊從烏魯木齊啟程,踏上了前往奎屯的征程,標志著為期四天的深入考察活動正式開啟。沿途,科考隊員們體驗了西風輸送帶上氣候和地形造就的“十里不同地”的自然奇跡,從荒涼的丹霞地貌到廣袤的高山草甸,再到壯闊的峽谷地帶,并考察了多處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易發的險峻路段。
8月21日,科考團沿著獨庫公路,穿越天山,考察了這條新疆南北交通大動脈上一系列先進的自動氣象觀測站。這些觀測站如同哨兵般守護在公路的關鍵節點,實時監測著溫度、濕度、風速、風向和降水量等關鍵氣象參數。觀測站的部署,不僅極大提升了氣象信息的準確性和實時性,更為公路管理部門提供了強有力的決策支持,使他們能夠根據實時氣象數據,及時發布路況信息和安全預警,有效預防和減少因惡劣天氣導致的交通事故。沿途的海拔落差超過3000米,氣象站精準記錄了這一日之內如經四季的氣溫變化。

獨庫公路沿線的自動氣象觀測站
8月22日,科考團一行參觀了巴音布魯克氣象局的國家基本氣象站和云水資源開發野外試驗基地。在這里,科考隊員們了解到,巴音布魯克冬季的氣溫可低至零下47℃。寒冬來臨時,當地居民會遷至和靜縣居住,整個巴音布魯克的留守人數不足百人。在如此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基層氣象工作者依然堅守崗位,他們的敬業精神深深打動了每一位科考隊員。此外,科考隊員們還參觀了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并向工作人員詳細了解了裝備的運行及試驗效果。

科考團成員在巴音布魯克氣象局合影留念


科考團成員參觀巴音布魯克國家基本氣象站與人工影響天氣基地
隨后,科考團一行前往庫車氣象局,進行了本次科考的總結與研討。與會專家們深入探討了西風-季風協同作用下天山中段的氣候變異特征、下墊面的區域差異、觀測資料的稀缺性及模式模擬能力的不足等問題,并對未來大力開展我國西北地區氣候研究提出了殷切期待。專家們一致認為,現階段對西北地區的氣候研究尚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深入研究其特殊的天氣氣候異常性,將為我們理解氣候變異提供新的視角,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提供科學支撐。

科考團在庫車氣象局召開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