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是國家戰略任務,科考啟動以來,第二次青藏科考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和系列指示精神,在科考領導小組的領導和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下,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系統科學研究方向,錨定青藏高原資源環境、災害風險、綠色發展的關鍵問題,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有力支撐了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青藏高原研究逐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并正在實現從并跑向領跑的轉變。

8月18日,“蛟龍號”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下潛出水。 新華社發
青藏高原
二度科考“大開箱”
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領銜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專家,帶著本次科考十大任務的重要成果在拉薩進行集中發布。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我國組織2600多個科考分隊次28000多人次進行青藏高原全域科考,不斷解碼地球第三極,向世界展示中國青藏高原科考的系列成果。
科考發現,過去15年,青藏高原正在變暖、變濕、變綠,生態系統呈現整體趨好態勢,但因氣候暖濕化導致亞洲水塔失衡,也為我們帶來一些隱憂。科考模型預估表明,亞洲水塔21世紀將進入超暖濕階段;21世紀末,部分地區冰川物質損失超過一半……
曾一度被認為滅絕的枯魯杜鵑、墨脫百合、貢山綠絨蒿、中甸半脊薺等植物,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再次回歸人們的視野,雪豹、云豹、孟加拉虎、豺等珍稀動物的身影,也在野外鏡頭中頻繁出現。
相關研究顯示,孟加拉虎頻現,突顯出西藏墨脫地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完整,在全球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中地位舉足輕重。
通過對青藏高原薄弱與關鍵區域的大量野外考察,科研人員發現了墨脫四照花、察隅鏈蛇、雪山大爪鼩鼱、擬沉衣等一系列動物、植物、微生物新物種。
科考發現,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可能出現在19萬年以前。在拉薩邱桑村,科研團隊還發現了距今16.9萬至22.6萬年前世界最早的巖面藝術。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遺址,研究團隊發現了距今至少16萬年的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化石,揭示了這一種群曾經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科考人員發現,丹尼索瓦人能利用區域內的不同動物,具有較廣的食譜范圍,揭示其對高海拔環境的較強適應能力。
據新華社拉薩8月18日電
“蛟龍號”
順利完成300潛
船時8月18日13時許(北京時間11時許),深藍色的西太平洋海面上,“蛟龍號”搭載科學家許學偉、潛航員齊海濱和張奕完成航次首潛,這是我國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首臺7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第300次下潛。
據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首席科學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介紹,當日的下潛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進行,主要任務是觀察及拍攝海山山坡到山頂的海底生物分布,采集生物、水體、地質樣品和環境參數數據,并全面測試潛水器的各項功能。
在接下來的30余天,“蛟龍號”還將進行17次下潛作業,搭載中外科學家前往深海探索,共同推動深海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期待“蛟龍號”能解鎖更多未知的深海奧秘。
據新華社“深海一號”8月18日電
中越班列
7個月3個新紀錄
8月17日凌晨,滿載著貨物的中越快速通關班列(以下簡稱“中越班列”)從廣西南寧國際鐵路港發車,當日下午抵達越南安員站。
這趟2017年開通的跨境集裝箱班列,從始發每月開行不足5列開始規模逐步擴大,并于今年前7個月3次刷新單月發運量:3月首次突破500標箱,4月1622標箱,7月1922標箱、超過一季度發運量總和。
2023年4月專班成立以來,全面統籌推進通道規劃建設,出臺了中越班列常態化開行實施方案,推動班列實現了每周二、四、六常態化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