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是國家戰略任務,科考啟動以來,第二次青藏科考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和系列指示精神,在科考領導小組的領導和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下,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系統科學研究方向,錨定青藏高原資源環境、災害風險、綠色發展的關鍵問題,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有力支撐了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青藏高原研究逐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并正在實現從并跑向領跑的轉變。
8月18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重大標志性科考活動主體任務”在西藏拉薩正式啟動。
此次科考活動將聚焦普若崗日冰原(一原)、色林錯-納木錯(兩湖)以及長江源-怒江源-雅江源(三江)等關鍵區域,持續至10月中下旬,通過多任務、多學科、多手段開展地球系統科學綜合考察研究。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表示,此次科考活動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繼珠穆朗瑪峰、卓奧友峰、希夏邦馬峰等“巔峰使命”極高海拔系列綜合科考活動后,又一重大標志性科考活動,旨在進一步推動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創新性和綜合集成性成果產出,推動建立“亞洲水塔”核心區高新技術觀測體系,推進環喜馬拉雅國際大科學計劃,服務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深入實施。
聚焦“亞洲水塔”關鍵核心區
“一原兩湖三江”地區是“亞洲水塔”的關鍵核心區,擁有世界中低緯度面積最大的普若崗日冰原、以色林錯和納木錯為主體的數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以及惠及全球最多人口的大江大河源頭。
“這個區域氣候環境復雜多變,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同時又是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核心區。本次科考的綜合成果將為實現青藏高原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姚檀棟說。
據介紹,此次“一原兩湖三江”重大標志性科考活動設置“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生態系統與碳循環、高山環境與健康、資源能源遠景、構造與環境演化、綠色發展途徑六大科考任務,由姚檀棟、郎尼·湯姆森(Lonnie Thompson)、王浩、徐祥德、張建云、吳福元、朱彤、樸世龍、方小敏、孫航等10位院士帶隊,共有15個科考小組的400多名科考隊員參與。
姚檀棟說:“20多年前,我和郎尼·湯姆森一起進行了首次普若崗日冰原科考。這次他將和我一起重返冰原,考察冰原發生了哪些變化。”
目前,科考活動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共設立普若崗日冰原1個主營地和4個分營地,共同支撐核心科考任務實施。
多項核心任務厘清變化態勢
按照科考計劃,此次科考小組將聚焦認識冰凍圈變化對“亞洲水塔”變化的作用和對水資源變化的貢獻、多年凍土碳儲量和生態系統變化中的碳動態、冰緣植物對氣候和冰凍圈變化的響應規律、急進高原人群高海拔適應的生理特征、稀有金屬資源現狀與遠景、構造與環境演化歷史、城鎮化體系建設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路徑等目標,持續開展相關工作。
其中,“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科考分隊將以普若崗日冰原為中心,開展冰川現代過程監測、冰芯鉆取、湖芯鉆取、湖泊與徑流動態監測、浮空艇大氣觀測、人工增雪等工作,揭示氣候變化下冰川消融、徑流變化、湖泊擴張與氣候變化的相互響應機制,闡明氣候變暖背景下“一原兩湖三江”冰凍圈與水資源變化特征與影響。
生態系統與碳循環科考分隊將在普若崗日冰原和長江源區,對多年凍土區的植被和土壤進行全面考察,結合傳統鉆探和新一代物探技術,填補多年凍土區碳循環監測的空白;通過標本采集、樣方調查和土樣采集等手段,研究普若崗日冰緣帶植物多樣性及其變化。
高山環境與健康科考分隊將通過浮空艇觀測平臺和冰面原位觀測,揭示揮發性有機物和氣溶膠理化性質,探討云-氣溶膠相互作用及其對青藏高原升溫速率的影響;擬招募10名科考隊員,分析急進高原人群的高海拔適應生理特征,為青藏高原人體適應與調控提供新的樣本數據。
資源能源遠景科考分隊將考察納木錯周邊淡色花崗巖和石榴石花崗巖,考察念青唐古拉山及周邊富稀有金屬元素熱泉,研究稀有金屬來源及富集機制,評估納木錯周邊拉薩地塊稀有金屬資源現狀與遠景。
構造與環境演化科考分隊將在倫坡拉盆地開展超千米巖芯科學鉆探,開展氣候和生態環境代用指標記錄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環境演化歷史。
綠色發展途徑科考分隊將深入羌塘國家公園,推動國家公園科考研究持續進行;聚焦拉薩河流域的多圈層過程,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地球系統綜合觀測平臺,為保護修復治理提供數據支撐;科學核算拉薩城市圈資源環境承載力,提出綠色發展模式和路徑。
新技術應用助力科考
姚檀棟表示,浮空艇、直升機、無人機、雷達等先進技術和手段將應用到此次“一原兩湖三江”科考中。
科考隊將利用“極目一號”浮空艇觀測平臺和地面綜合觀測實驗艙,配合無人機采樣和氣象探空,實施普若崗日冰原區地表至海拔6300米高空大氣水汽氫氧穩定同位素、黑碳、粉塵等多指標高空和地面同期時空變化觀測。
“此次觀測任務將補充天氣尺度的季風水汽輸送數據,并計劃首次實現1000米高空超過24小時連續駐空觀測,同時利用探空儀開展6小時間隔連續氣象參數探測,揭示季風期大氣傳輸變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高晶說。
在長江源冬克瑪底冰川,科考隊還將利用無人機搭載探地雷達等設備對冰川進行“CT掃描”,獲取冰川厚度分布特征。
展望未來,姚檀棟指出,此次科考將在新的國際合作大格局下,進一步發揮科學家團隊作戰的能力,形成全球應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和環境變化新的研究態勢,“用科技力量守護‘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