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學者中國行
作者:李肇新
注:李肇峰供稿
2023年11月,我時隔四年再次踏足魂牽夢縈的祖國,參加兩場學術交流活動,并到青藏高原進行實地科學考察。感念國內各位同事和朋友們提供的支持,連同此行中的所觀、所感和所悟,使得這次行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站:山城重慶
五十年后重返重慶,我感受到巨大變化。上次來時我才七歲。當年我隨父親從老家河南鄧州(當時稱鄧縣)出發,乘綠皮火車到湖北宜昌轉乘“東方紅”客輪,沿長江抵達重慶朝天門碼頭。綠色的嘉陵江和黃色的長江在朝天門水域融合交匯,一清一渾,涇渭分明,讓我記憶猶新。現在朝天門碼頭的水位已經升高,露出水面的碼頭梯坎沒有以前那么多了,即使從下面走上來也不費勁,況且還建有纜車,但這些于我來說,少了兒時呼哧呼哧用勁爬臺階的趣味。

偶遇老鄉
在重慶渝州賓館舉辦的第三極環境國際科學大會上,與會的八百人都在自助餐廳用餐。我在這里碰到一位河南老鄉,他是洛陽人,在餐廳當經理。我問他:“你在渝州賓館工作多少年了?”他說:“十年?!卑此穆毼?,是不為客人提供端盤子倒水這類服務的,但是對我,他親切地稱為“科學家老鄉”“科學家大哥”,親自端起盤子為我挑選特色菜和水果。我們用家鄉話聊起洛陽牡丹,聊起全球變暖。他鄉見老鄉,雖不至于兩眼淚汪汪,但我們有共同的思鄉話題,覺得很投緣
高原探險:西藏
大會結束后,我和中科院青藏研究所的同事們一同飛往西藏拉薩,那里的平均海拔大約是3650米。我們參觀了著名的布達拉宮后,我們前往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并最終到達珠峰大本營。
珠峰大本營位于海拔5200米的高度,從這里可以近距離欣賞珠穆朗瑪峰的壯麗。喜馬拉雅山脈聳立在青藏高原南側,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個山系超過8000米的山峰有5座,特別是其主峰——珠穆朗瑪峰直插云霄,海拔高度8848米,是地球的最高點。初冬季節高原上空天氣晴朗,空氣稀薄,能見度極高,珠峰北坡的壯麗風景令人陶醉,令人敬畏。5200米海拔的珠峰大本營就是那些要攀登珠峰的探險者們安營扎寨的地方,從這個高度再往上,他們就只能徒步攀登了,平均每年只有30多人能夠成功登頂,并順利返回。我想起了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的名句“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回到日喀則后,我們乘火車回拉薩,大約兩小時的行程,火車穿行于寬闊的雅魯藏布江河谷,土地肥沃,風景迤邐,一片國泰民安的場景。

在西藏期間,我們重點考察了拉薩河河谷一號冰川,位于念青唐古拉山,這是我本次旅行海拔最高的地方,5700米。冰川表面崎嶇不平,布滿了冰裂縫和冰塔林,當陽光照射在冰川上,晶瑩剔透,光芒璀璨,令人嘆為觀止。

|
隨后我們去了納木錯湖,湖水清澈,呈現出寶石般的藍色,和萬里無云的藍天融為一體。11月的湖面還沒有完全結冰,倒映著美麗的雪山,宛若迷人的少女。聽說納木錯湖是鹽水湖,我用手捧些湖水嘗了嘗,甘甜可口,稍帶咸味。在未來的幾年里,會有一項湖底鉆探科考活動在納木錯湖展開,預計會有大量古氣候資料生成。

第三極地區的氣候變化
寒冷、偏遠并受全球變暖的影響——這些描述不僅僅只適用于南北極地區,還適用于一個面積大于500萬平方公里、以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為中心的地區,研究人員稱之為“第三極地區”。該地區也被稱為亞洲水塔,亞洲的幾大河流在這里孕育,成為維系十幾個國家15億人生活的重要水源。隨著全球變暖,這些冰川正在快速消融,融水補給湖泊,導致湖泊水位上漲。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指出,“毫無疑問,該地區的許多冰川正在快速退縮”
西藏科考活動結束后,我們去了北京,開會總結這次科考的成果。兩天后我乘高鐵去了蘇州,參加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在蘇州校區召開的研討會。到蘇州后,有老同學熱情款待,嘗蘇州美食,游千年古城,逛百年老店。蘇州校區是南大的新校區,西區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東區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會議休息時我在校園里散步,在池塘中拍攝到三只美麗的黑天鵝。

這次祖國行,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國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看到了中國政府為改善氣候、美化環境做出的巨大貢獻,但我內心深處也有一些憂慮:全球正在變暖,極端天氣出現的頻次越來越高,冰川正在加速融化,青藏高原湖泊數量激增導致下游洪澇風險加大,某些地方存在高濃度氣溶膠,某些地方存在大量黑碳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全人類需要共同努力,綠色生活,減少碳排放,攜起手來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