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G347瑪花公路改造工程考察
2024年5月31-6月2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任務九專題五負責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牛富俊研究員與青海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房建宏研究員等人,考察了正在施工的國道G347瑪花公路改造工程,重點考察了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清水鄉一隊優爾曲東岸的一處熱融滑塌。該熱融滑塌涉及擾動面積超過12萬平方米,直接發生了滑動的區域面積約2萬平方米。根據任務九專題五調查,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熱融滑塌災害隨著高原氣候暖濕化、多年凍土退化呈急劇增加趨勢,早期多年凍土區工程在建設期間基本沒有實施針對性工程措施,僅考慮減少擾動以避免熱融滑塌發生。瑪多縣清水鄉地處黃河源區,位于青藏高原東緣強烈退化多年凍土區,為保障G347瑪花公路改造工程高效建設,青海威遠路橋有限公司實施了抗滑樁支擋工程(圖1),這也是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道路工程首次開展的工程建設期熱融滑塌治理工程,對未來青藏高原重大凍土工程熱融災害應對具有標志性意義。據調查,僅就本線路而言,改造工程就穿越了數處不同規模的熱融滑塌,新開挖的路塹邊坡也面臨著熱融滑塌的威脅。
此外,科考隊成員也考察了國道G214花石峽病害段改造工程。為探究多年凍土區老舊道路路基病害治理技術,在國道G214多年凍土區花石峽段實施了強夯塊石換填、管樁加固融化夾層等試驗工程(圖2)。但因多年凍土路基下融化夾層或未凍核發育影響因素眾多、空間形態和水文條件復雜等因素,以及融化夾層與周邊多年凍土動態互饋影響,使得多年凍土路基病害處置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該試驗工程也面臨著系列綜合性問題。即便青藏鐵路采取了“冷卻路基”的建設思路并成功修建,但對于國際上病害率約40%的多年凍土區道路工程,如何實施“主動冷卻”措施是一個普遍性的難題。未來需要凍土科研人員與工程設計、施工單位工程師緊密聯系,深入討論,探討結合水-熱-土物理特性及綜合考慮地溫調控與土體加固并重的一體化的處置措施。

圖1 熱融滑塌災害治理工程

圖2 G214凍土路基改造試驗工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