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檀棟院士在南迦巴瓦論壇作主旨報告并主持分論壇
2023年9月10日,以“科考揭示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共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為主題的“2023|西藏·南迦巴瓦論壇”(簡稱南迦巴瓦論壇)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舉辦。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嚴金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周琪出席論壇并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作了《從利用到保護的科學探索——青藏科考之路》的主旨報告,并主持“亞洲水塔·江河源保護”分論壇。

論壇現場
南迦巴瓦論壇由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中國科學院聯合主辦,旨在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及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全面展示新時代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充分交流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創新性經驗,共同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嚴金海、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周琪啟動南迦巴瓦論壇
姚檀棟院士在主旨報告中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我國、亞洲乃至全球的水安全、生態安全、氣候安全和環境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幾十年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環境變化更為劇烈和復雜,氣候變暖變濕導致亞洲水塔失衡,生態環境總體趨好但面臨潛在風險,災害風險增加且新型災害凸現。青藏高原作為亞洲水塔和氣候變化驅動器,也是全世界科學家追逐的科學高地,青藏科考成為保護全球生態環境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

姚檀棟院士作主旨報告
姚檀棟院士介紹,青藏高原研究一直是我國國家戰略層面的科技任務。新中國成立伊始國家出臺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將青藏高原研究作為其中重要內容。1971年,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工作會議,制訂了基礎研究八年科技發展規劃(1972-1980),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是其中的五個核心內容之一,推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1980年,鄧小平同志親切接見參加首屆“青藏高原國際科學討論會”的中外科學家,這次會議總結了青藏科考進展,極大地鼓舞了科技人員獻身青藏高原科學事業、勇攀科學高峰的積極性。2017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給第二次青藏科考隊致賀信,提出了通過科考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為青藏科考為服務青藏高原、國家乃至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指明了方向。
姚檀棟院士強調,青藏科考具有顯著的科學特質和社會效應:一是突破國際重大科學前沿的創新突破意識;二是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崇高使命擔當;三是立足實地科學觀測的系統考察研究;四是應對艱苦環境挑戰的團結協作品格;五是堅守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學奉獻情懷。青藏科考是青藏科考隊作為國家隊做好國家事和扛起國家責的無私奉獻過程;青藏科考是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長期拼搏過程;青藏科考是一支又一支科考分隊扎根青藏高原、瞄準目標、團結一致的協力探索過程;青藏科考是一個又一個科考隊員在平凡而又艱辛的野外考察中忘我工作、任勞任怨、鍥而不舍的艱苦奮斗過程。
姚檀棟院士指出,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6年來,科考隊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賀信及系列重要指示,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發揮建制化團隊作戰優勢,組織了十大任務的2300多個科考分隊25000多人次持續開展全域科考,取得重要進展:闡明氣候變化影響下亞洲水塔失衡的特征和影響,科技支撐水資源與水安全戰略;解密氣候變化影響下青藏高原碳匯功能和變化特征,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和推進雙碳目標;查明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變化,科技優化國家生態屏障體系;創造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多項世界紀錄,樹立原創性科考活動標桿;開展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和油氣與礦產資源現狀與遠景評估,夯實國家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揭示青藏高原的人類活動特點,提出綠色可持續發展新模式;構建地球系統多圈層綜合觀測與預警平臺,服務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評估川藏鐵路沿線災害風險,服務重大工程建設和運維安全;融入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發展戰略,為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中國方案;形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科學基礎,科技支撐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
姚檀棟院士強調,下一步將繼續以地球系統科學的理念推動青藏科考,聚焦水、碳、生態、環境變化機理與普遍規律、人類活動特點與綠色發展模式等,系統梳理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成果,加強世界級原創成果的系統集成,實現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新突破。一是開展亞洲水塔與碳匯功能保護科學考察研究。在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怒江和色林錯、納木錯等重點江河湖源頭,堅持保護優先,建立多圈層綜合觀測平臺,開展地球系統多圈層變化過程與機理考察研究,服務江河湖源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二是實施極高海拔區的重大科學考察研究。在珠峰、卓奧友峰、希夏邦馬峰等極高海拔地區組織實施地球系統過程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獲取極高海拔地區樣品和數據,揭示其特殊的未知生態環境過程。三是推動拉薩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護修復治理科考示范平臺建設。聚焦拉薩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開展地球系統六大圈層綜合觀測研究,實施流域上、中、下游“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護修復治理示范工程舉措。率先在拉薩河流域打造西藏首個國家級流域尺度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科技服務平臺,并加強推廣應用,服務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氣候變化適應和碳中和等國家重大戰略。四是拓展資源能源遠景評估科學考察研究。建立羌塘油氣評價理論與方法,為油氣成藏和評價理論突破奠定基礎。開展青藏高原大型淡色花崗巖巖體稀有金屬潛力考察研究,針對具有大型、特大型鈹資源潛力的巖體進行資源前景評估。五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川藏鐵路、青藏高速、中尼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的災害風險和生態安全,加強科學考察研究與科考理論成果在高原重大工程建設中的轉移轉化,開展綜合風險的動態評估,適時提出災害風險防控對策。六是引領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與氣候變化應對研究。依托“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通過青藏科考深化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合作網絡,凝聚歐美發達國家的知識優勢,發揮第三極周邊國家的地緣優勢,建立起以我為主的國際合作新格局。
隨后,姚檀棟院士主持“亞洲水塔·江河源保護”分論壇。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黃建平院士、樸世龍院士、徐祥德院士、丁林院士、朱彤院士,以及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張鴻星副司長分別作了《亞洲水塔的物質輸送及其影響》《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碳收支評估研究》《亞洲水塔水分循環及其影響》《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隆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數字助力美麗拉薩建設》《加強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推動西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報告,從亞洲水塔的形成、亞洲水塔水循環過程、亞洲水塔的水資源和生態系統碳收支功能、亞洲水塔水資源可持續管理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有高度、有深度,有創新的研討與交流,共同為西藏生態文明建設建言獻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