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災減災學術交流會在成都舉行
7月15日,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災減災學術交流會在成都舉行。

在交流會上,與會專家介紹了青藏高原自然災害與防災減災、青藏高原東南緣深淺部構造特征及其動力過程等科考任務的情況及初步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指出,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首次系統查明青藏高原自然災害本底,建立完善了青藏高原自然災害數據庫并編制災害分布圖。本次考察還揭示了內外動力耦合作用下重大災害形成演化機制,建立多尺度綜合災害風險評估理論與方法等。
此外,如何認知青藏高原災害天氣發生,發展前兆性強信號則是災害天氣預報預警的關鍵環節。中國氣象研究院院士徐祥德介紹了青藏高原云降水過程對流結構特征以及豐富云水資源成因,并揭示了亞洲水塔水資源環境(如冰川消融與退縮)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唯臨在會上詳細介紹了山洪水沙耦合作用,他提到,只有理清山洪水沙耦合災害防治中面臨的科學問題,揭示出山區河流非平衡態水沙耦合致災機理和臨界條件,才能解決山洪水沙耦合作用導致災害風險顯著增加乃至“小水大災”動力學機制的認知難題。
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員徐錫偉強調,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期間,科考隊利用無人機航空攝影技術、LiDAR技術、三維電性結構探測技術等,確定了青藏高原東南緣近南北向碰撞縮短與近東西向伸展區、側向擠出區和邊界斜滑縮短區等3個差異變形域主要活動斷層位置、滑動速率、大地震復發和同震錯動量等定量參數。
此外,中國科學院西北環境資源研究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研究員牛富俊指出,科考分隊全面調查了青藏高原全區域凍土凍融災害,關注重大凍土工程病害發育趨勢,深入高原核心區凍土環境考察,實現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熱融災害本底普查,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凍融災害近幾十年來加劇的事實。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鄭文俊提到,三組不同方向和性質的活動斷裂及其分隔的活動地塊組成了高原東北部最新的構造活動圖像,這些活動地塊的運動變形及邊界斷裂的活動直接促使高原東北部強震的孕育和發生,地塊間的相互作用(逐步向北擠壓擴展和向東有限擠出)是近年來巴顏喀拉地塊周緣和高原東北部強震頻發的主要動力機制。
科學報告會后,與會專家針對西藏冰湖潰決災害與防治、四川省地質災害防治方法技術進展等方面作出專題報告并進行討論。
據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設置的“地質環境與災害”綜合科考研究任務,將有利于青藏高原地質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保障生命安全。
(來源:四川觀察客戶端 佘倩 楊硯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