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使命”珠峰科考于2022年4月28日全面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隊聯合西藏登山隊,組織了西風-季風協同作用、亞洲水塔變化、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人類活動變化、地球動力學勘測等5支科考分隊的16個科考小組共270余名科考隊員參與了此次活動。“巔峰使命”珠峰科考首次應用先進技術、方法和手段,創造了多項科學考察研究的世界紀錄:在海拔8830米成功架設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首次建成了梯度聯網的巔峰站,實現了數據實時傳輸,成為地球之巔科學燈塔;首次利用高精度雷達測量了珠峰頂部的冰雪厚度并獲得連續冰雪厚度剖面準確數據;首次取得海拔梯度間隔100米樣品支撐的珠峰頂部冰雪樣品;采用國內自主研發的先進儀器首次獲得珠峰地區地面到上空39公里的臭氧濃度及溫度、濕度、風速與風向的垂直變化;首次利用直升機觀測拉薩-珠峰地區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創造了浮空艇環境觀測的9032米最高海拔世界紀錄。“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以來學科覆蓋面最廣、參加科考隊員最多、采用的儀器設備最先進的綜合性科考,是人類在珠峰地區開展極高海拔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一次壯舉。
7月12日上午,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學術交流會在北京舉行。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萌,中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張亞平,國家體育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國永出席會議并講話。科技部、中科院、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體育總局、氣象局、教育部、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等部門20余位同志,珠峰科考隊員代表40余人出席會議。會議由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青藏高原所名譽所長、珠峰科考總指揮姚檀棟院士,珠峰科考人類活動分隊長朱彤院士,珠峰科考生態系統分隊長樸世龍院士聯合主持。
姚檀棟院士系統介紹了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的科學問題、科考目標以及科考組織實施情況,重點介紹了此次珠峰科考在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影響、巔峰海拔的強烈升溫、巔峰海拔的冰雪融化、高新技術平臺觀測的水汽和溫室氣體、珠峰地區的強大氣氧化性過程、珠峰地區人體生理的特殊反應、珠峰地區變綠的生態過程等方面取得的亮點成果。姚檀棟院士介紹,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實現了從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登山模式轉變,實現了從“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登山思路的轉變,實現了如直升機、無人機、浮空艇、3D激光掃描儀等新技術和新手段的應用,取得了重要的國際影響。
朱彤院士指出,巔峰使命-珠峰科考首次采用多種先進技術獲得大量的大氣臭氧濃度數據和三維風場,證實珠峰地球臭氧濃度高,進一步分析可望揭示青藏高原高臭氧濃度自平流層的垂直輸送,或西風帶的水平輸送,對高原大氣氧化性起著決定作用。首次獲得科考和登山運動員在不同海拔適應期間的健康數據和樣本,進一步分析可望揭示低壓缺氧及高臭氧暴露對急進高原人群的心肺健康,以及血液循環、表觀遺傳、蛋白質合成修飾、代謝改變、免疫及生理功能改變等影響的機制。
樸世龍院士指出,針對高原大氣主要溫室氣體CO2、CH4濃度觀測數據匱乏以及衛星觀測的溫室氣體數據精度較低的研究現狀,利用直升機和浮空艇新平臺,首次對青藏高原珠峰地區CO2、CH4的垂直分布進行測量,獲取了珠峰地區CO2、CH4的地面濃度及其通量變化、柱濃度及其垂直分布特征,并基于以上觀測數據對碳衛星產品在珠峰地區的精度及其適用性進行了校驗。研究成果有助于準確估算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碳源匯功能,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數據支撐。
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影響分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馬耀明研究員介紹,科考分隊在珠峰大本營和珠峰站不同海拔高度的樣地采用了高空無線電探空、測風雷達、微波輻射計、大氣湍流觀測系統、大氣邊界層塔和自動氣象站等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大氣觀測儀器,開展了珠峰地區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強化探測試驗。通過對資料的初步分析,發現珠峰大本營有非常強的冰川風存在,揭示了珠穆朗瑪北坡地區強大的熱力效應導致的對周邊大氣的抽吸作用,是這一地區白天強風天氣的主要驅動力。
極高海拔冰芯鉆取小組組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徐柏青研究員認為,極高海拔環境變化研究對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具有重要意義。珠峰科考首次成功獲取了海拔6500米、7028米和8848米冰雪樣品,初步分析結果顯示,極高海拔冰雪在加速暖化和融化,極高海拔環境變化具有顯著的梯度特征;1860年以來,珠峰極高海拔地區印度季風降水變化幅度巨大,且自1950年代以來持續降低,而人類活動的環境影響在持續加強。
珠峰科考浮空艇綜合垂直觀測小組組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研究員表示,為準確揭示地表和大氣的相互作用過程,為模型優化提供關鍵科學數據,亟需研發能有效服務于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需求的浮空艇體系化綜合垂直觀測平臺。她介紹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以來浮空艇綜合垂直觀測平臺的研發進展、觀測任務完成情況和巔峰使命-珠峰科考中獲得的突破進展。
珠峰科考土地覆被變化小組組長、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張鐿鋰研究員指出,本次科考研究表明,2000年-2018年,珠峰保護區植被覆蓋狀況整體改善,其中2010年前植被覆蓋度呈減少趨勢,2010年以后植被覆蓋度持續增加,且核心區和緩沖區的植被改善程度優于實驗區及周鄰地區。
姚檀棟院士介紹,為進一步集成凝練形成重大標志性成果,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將組織召開系列跨學科專題學術交流會。此次交流會是系列跨學科專題學術交流會的第一場。后續,科考隊還將圍繞亞洲水塔、氣候變化與碳循環、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高寒文明、災害風險等主題組織跨學科交流。


來源:http://www.itpcas.cas.cn/new_zhxw/202207/t20220714_6477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