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匿于醉美亞東的“殺手”——G562沿線地災
濃郁的喬木林、高懸的瀑布、奔涌的急流,統統集結于此,沒錯,這就是“西藏小江南”——亞東。
亞東,藏語又名卓木,意為險峻谷,位于祖國西南邊陲,縣域界于東經88°52′—89°30′,北緯27°23′—28°18′,隸屬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是我國重要的邊境要塞之一,這里“一眼望三國”,北鄰白朗、康馬、崗巴,向南楔入印度與不丹,西南方向便是印度著名的“西里古里走廊”。 如今的亞東已成為我國與印度、不丹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亞東的重要戰略地位
這座邊境小城,不僅戰略位置關鍵,自然景色也是美的不可一世。亞東縣位于喜馬拉雅山中段,南北向地勢起伏劇烈,中部被高聳的卓木拉日雪山分隔,自南向北呈現出非對稱“幾”字地形,整體為北部寬高、南部窄低。從康馬縣沿著G562一路向南,海拔逐漸攀升,地勢趨于平緩,一望無際的草地平鋪開來,湖泊嵌于其中,“水心如鏡面,千里無纖毫”,黑色棋子綴于湖旁——原來那是牦牛。俯身慢飲、低哞深鳴,微風輕拂、水光瀲滟、細草慢舞,一幅典型的高原草甸美景畫,悠遠意境讓人無法自拔。

G562沿線優美草甸風光
這樣的風景畫一直綿延到喜馬拉雅山脊線,到達卓木拉日雪山。她是亞東縣民間傳說中與珠峰并列的七仙女之一,海拔7326米,與山腳下的多慶湖一起被譽為神山圣湖。卓木拉日雪山橫貫于亞東縣中部,山峰西側在中國境內,東側在不丹王國境內,峭壁陡坡導致亞東縣南北山麓氣候迥異,地貌景觀差異顯著,北側氣候高寒干旱,表現為高山草甸風光,而南側則變幻為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植被茂盛,氣候濕潤。

直插云霄的卓木拉日雪山

明鏡如洗的多慶湖 如茵的多慶湖濕地
(多慶湖圖源:亞東縣人民政府網)
從卓木拉日雪山南下,海拔驟降,山險坡陡,G562盤旋于峻坡陡壁上,“山路八十彎”一直綿延到南部腹地——亞東縣城。亞東縣城地處深切溝谷內,印度洋暖濕氣流涌入溝內,使得這里成為濕潤溫暖的天然氧吧,其風光相比之下表現得“濃妝艷抹”,蔥郁林木、白浪激流、碧空白云,儼然一幅鮮艷的水彩畫。不論是日升之時的金光籠罩,還是日落之時余暉灑落,都能在此一飽眼福。

深切溝谷內中的亞東縣城

亞東縣城以南G562沿線 夜色下亞東縣城內湍急的亞東河

日出時金光籠罩山頭 日落時紅日與雪山輝映
(圖源:亞東縣人民政府網)
敲黑板!我們的重點關注對象可不是這些美景噢,而是那些“藏匿”于亞東醉美面紗下的“殺手”——散布于G562沿線的地質災害。
G562國道是拉薩經日喀則通往亞東口岸的重要交通線路,不僅提高了沿線民生發展水平,而且在鞏固我國邊防安全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具備重要經濟價值的同時還兼具南亞交通廊道建設發展的戰略意義。因此本次G562沿線災害調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地勢較低,高山陡峻、溝谷深切,因此該地公路多以削坡方式建于陡壁上,這就導致原本相對穩定的斜坡欠穩甚至失穩,在公路沿線埋下一顆顆不定時“炸彈”。 這些“炸彈”類別參差、威力不同,那它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被我們的火眼金睛識別出的呢,別急,先上圖:

典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示意圖
(圖源:公眾號“桔燈勘探”)
第一類典型“炸彈”——崩塌,它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巖體或者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發生崩落、滾動的現象或者過程。在我們本次亞東縣G562國道的災害調查中,最為發育且分布最多的當屬崩塌災害。亞東縣氣候濕潤、降雨豐富、植被茂盛,因而植物根劈作用顯著、流水浸潤強烈、裂隙切割破碎、巖體風化嚴重,加上公路開挖造成臨空面陡立、基巖裸露,導致斜坡體極易剝離墜落,對坡腳緊挨的公路造成極大運行隱患。562國道一側是“天上飛石”的恐懼,另一側是“懸崖絕壁”的驚險,這條通往口岸之路屬實“多舛”。通常而言,崩塌災害的防治措施包括坡面防護網、坡面混凝土素噴、坡腳擋墻、棚洞等。

亞東縣把倉村G562-K771崩塌 亞東縣雄乃村G562-K823崩塌
第二類典型“炸彈”——滑坡,又被稱為“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自然或人為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軟面順坡向下滑動的現象。聽起來或許有些抽象,那就上圖:

滑坡災害示意圖
(圖源:公眾號“地災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562國道上,也發育幾處大型滑坡,遠遠望去極似“鬼剃頭”,植被覆蓋情況與周邊形成鮮明對比;走進細瞧,表面散布土石堆積體,滑坡周界清晰,坡面倒下的線桿昭示著這顆“炸彈”的余溫,是的,這個滑坡還“熱乎著”,是現代滑坡,且坡體下部凸起部分可能為二次滑坡跡象,這顆“炸彈”或許還在“醞釀”,對562國道而言是極其可怕的存在。沿線的滑坡災害多已設置防護網、擋墻、格構、錨索等結構,對滑坡災害的發育發展起到一定程度的阻滯作用。


亞東縣槍丕隆G562-K817滑坡
下面就輪到第三類典型“炸彈”——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從概念來看,地形、物源、水源是泥石流災害發育的三大必備條件。不過亞東地區562國道沿線并未調查發現明顯的泥石流災害,這并不代表泥石流不會在此發生,或許它們正在“伺機而動”。這類“炸彈”的威力可是不容小覷,上幾張圖來感受一下:


科考途中的泥石流
(攔砂壩、擋墻、排導槽等結構均已遭到泥石流的嚴重摧毀)
科考路上“危機四伏”,我們的任務就是撥繭抽絲、窺探沿線地災,總結災害分布規律、查明其發育機制,為口岸、交通線路等重大工程建設提供參考。
青藏科考,我們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亞東縣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ydx.gov.cn/
[2]認真科普的“地災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 關于滑坡的線索,也許我們可以“劇透”[EB/OL].(2021-01-28)[2021-10-27]. https://mp.weixin.qq.com/s/qMmfNpiMzCVlrG3Am9DPuQ
[3]桔燈勘探. 剖析重大地質災害的元兇[EB/OL]. (2016-07-22)[2021-10-27]. https://mp.weixin.qq.com/s/JG1iaKGk76hqWK_MUetTEg
作者:王雙嬌,李志清,馬鳳山,趙海軍,郭捷
單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資助項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No. 2019QZKK0904)資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