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及三江源地衣初探
青藏高原中東部的可可西里地區(圖1),平均海拔超過4600米,由于寒冷、缺氧等惡劣環境而被稱為“生命禁區”。近期,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研究員率隊一行16人,對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瀾滄江、金沙江和黃河源頭)的地衣多樣性組成開展深度調查。

圖1 可可西里地區生態景觀
該地區是否有地衣分布,地衣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如何,是本次考察的重點內容。本次調查共27天,途經:久治、瑪沁、瑪多、都蘭、格爾木、曲麻萊、雜多等數十個縣,其中超過4000米海拔的工作日達20余天,長時間缺氧、風餐露宿,不僅對考察隊員的體力和毅力都是極大的考驗,也讓隊員感受了青藏高原的波瀾壯闊和豐富多彩的地衣大世界(圖2)。

圖2 科考隊員在該地區進行巖石和土壤表面的地衣采集
可可西里和三江源地區主要是荒漠和高原凍土帶,地衣群落多樣性組成十分復雜多樣(圖3、圖4),以微孢衣屬(Acarospora)、黑瘤衣屬(Buellia)、橙衣屬(Caloplaca)、網衣屬(Lecidea)、鱗茶漬屬(Squamarina)和石黃衣屬(Xanthoria)等殼狀或鱗殼狀地衣類群為主,物種多樣性十分豐富而獨特,但由于目前國內對上述地衣研究匱乏,可參考的研究資料十分有限,仍存在大量未知種有待于深入研究。

圖3 可可西里地區常見的橙色石黃衣屬(Xanthoria,右上角),和疑似新種金黃衣屬(Pleopsidium,左下角)

圖4 疑似橙衣屬(Caloplaca)中的一新種
除了可可西里和三江源地區,此次考察也對祁連山南坡與柴達木盆地進行了考察(圖5),這里的地衣形成土壤結皮主要有:膠衣(Collema)、石果衣(Endocarpon)、鱗網衣(Psora),鱗茶漬(Squamarina)、盾鏈衣(Thyrea)等,物種多樣性組成相對單一,但有重要生態學意義(圖6)。

圖5 科考隊員在柴達木盆地進行地衣采集

圖6 鱗茶漬屬(Squamarina)是土壤結皮的主要建群物種之一
本次考察覆蓋了第二次青藏科考5大綜合區中的3個:亞洲水塔區、祁連山-阿爾金山區和橫斷山高山峽谷區,共采集地衣標本4520號,分子材料3000余份,拍攝地衣生態照片6000余幅,初步研究已發現7個疑似新種和2個新屬(圖7)。目前的研究已明確青藏高原地衣超過600種,約占中國已知物種數的1/5,其中以青藏高原特有種居多。本次科考不僅填補了可可西里無人區和三江源地區的地衣標本采集史上的空白,也為揭示青藏高原地衣多樣性組成、物種演化,以及地衣在極端環境中的生態適應性等相關研究課題奠定了關鍵基礎。

圖7 黑瘤衣屬(Buellia)疑似新種

圖8 與年保玉則生態保護協會共同進行地衣野外考察

圖9 科考隊員合影
文:王欣宇,王立松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