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七兩項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2021年3月12日,2020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由任務七核心骨干成員完成的“青藏高原中部中始新世濕潤低地的亞熱帶“香格里拉”生態系統”(進展四)、“白堊紀琥珀揭示昆蟲和介形蟲的早期演化”(進展七)兩項成果名列其中。兩項成果均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的資助。
青藏高原中部中始新世濕潤低地的亞熱帶“香格里拉”生態系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蘇濤研究員、周浙昆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飛翔副研究員聯合國、內外專家,深入研究了青藏高原中部中始新世濕潤低地的亞熱帶生態系統。該項研究成果報道了青藏高原迄今物種最為豐富的新生代化石植物群,揭示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圖1),證明青藏高原在當時和北半球其他地區有著密切的植物區系交流,并且對北半球現代植物多樣性分布格局有著重要貢獻。此外,古植物證據結合模型模擬表明,中始新世青藏高原中部存在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具有一個海拔不超過1500米的東西向中央谷地,直到中新世才逐漸形成現在的高原。該成果為認識青藏高原主體在形成初期時的生物多樣性面貌及其對全球植物區系交流的貢獻打開了一扇窗口,也為探討高原的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學依據。該成果于2020年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白堊紀琥珀揭示昆蟲和介形蟲的早期演化: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基于緬甸克欽琥珀中的標本(圖2),分析了阿紐蝎蛉科昆蟲長口器的三維解剖學形態特征,并發現在白堊紀中期已出現至少5個科的長口器傳粉昆蟲,表明了白堊紀傳粉昆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確認了黑帝斯蟻特化的捕食機制,并厘定了早期螞蟻的演化歷史;重建了克欽琥珀中介形蟲的軟軀體結構(包括巨型精子),將動物精子化石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上述成果為解釋跳蚤起源,傳粉和社會性昆蟲以及介形蟲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見解。成果于2020年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等上發表。
(任務七供稿)

圖1:西藏中部中始新世蔣浪植物群部分植物化石照片(比例尺為1厘米)

圖2:克欽琥珀中的具長喙的阿鈕蝎蛉
論文信息:
1、Su T., Spicer R. A., Wu F., Farnsworth A., Huang J., Cédric D., R., Deng T., Ding L., Deng W., Huang Y., Hughes A., Jia L., Jin J., Li S., Liang S., Liu J., Liu X., Sherlock S., Spicer T., Srivastava G., Tang H., Valdes P., Wang T., Widdowson M., Wu M., Xing Y., Xu C., Yang J., Zhang C., Zhang S., Zhang X., Zhao F., Zhou Z.. 2020. A Middle Eocene lowland humid subtropical “Shangri-La” ecosystem in central Tibe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7(52): 32989-32995.
2、Bashkuev A., Aria C., Zhang Q., Zhang H., Tang W., Engel M.S. 2020. Mouthpart homologies and life habits of Mesozoic long-proboscis scorpionflies. Science Advances, 5: eaay1259.
3、Wang H., Matzke K., Horne D.J., Zhao X., Cao M., Zhang H., Wang B. 2020. 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of reproductive organs and giant sperm in Cretaceous ostracod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201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