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環境健康”專題舉行2020年度總結與 2021工作安排暨學術交流會
新年伊始、萬物更新。2021年1月22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環境健康”專題召開2020年度總結和2021年工作安排暨學術交流會。會議在北京師范大學、青海師范大學設立2個會場,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召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大學在北京參會,青海師范大學、青海大學、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青海省生態環境信息中心在青海師范大學參會,青海省青藏科考服務和成果轉化中心馬本元主任視頻參會。會議由專題負責人青海師范大學陳志教授主持。

會議現場
專題辦公室馬永貴教授匯報了專題本年度的主要進展和2021年度工作計劃。各子專題負責人分別匯報了年度科考研究進展及下年度工作計劃。子專題1負責人北京大學葉春翔教授視頻匯報“青藏高原大氣化學-氣候環境效應研究”工作進展,在完成首次大氣強氧化性實測驗證,找出控制因素,2021年開展魯郎觀測計劃。子專題2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何念鵬研究員在北京會議現場匯報“地表功能元素耦合作用的植物性狀響應”工作進展,定量評估了全球河流(包括青藏)GHG排放效應和評估了中國(含青藏)生態系統植物全組分氮儲量、空間變異及其影響因素。子專題3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濤研究員視頻匯報“高寒土壤碳氮時刻格局及其驅動機制”工作進展,完成青藏高原土壤有機碳格點數據和青藏高原東部孢粉形態數據集,并提交至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發現凍土區土壤有機碳分解對氣候變化響應更為敏感。子專題4負責人青海師范大學陳志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唐海萍教授、朱文泉教授分別介紹“缺氧環境及其健康效應”工作進展及科普工作。北京師范大學王靜愛教授介紹了“青藏高原氧含量時空格局地圖集”組織準備工作。
在學術討論交流階段,史培軍教授結合第二次青藏科考整體設計和其他相關項目布局情況,對專題科考研究工作提出要求。他強調本專題應瞄準科學前沿和國家地方戰略需求,以習總書記賀信精神為指引,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圍繞“缺氧環境”,在獲取相關數據資料的基礎上,要做出不可替代的研究工作,通過扎扎實實的野外工作,獲取“新資料”、形成“新認識”、產生“新成果”。專題內要相互交流溝通,明確各自科考研究重點和內容,同時對照科考其他任務專題以及其他重大項目,確保把錢“花在刀刃上”,不做重復工作。根據科考專項整體安排,科考報告是成果中的重要部分,各子專題一定要充分重視和理解科考報告的原創性和不可替代性,高質量高標準完成科考報告,將成果寫在青藏高原的大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