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和柴達木-東昆侖地區前寒武系-寒武系地層古生物科考順利開展
青藏高原不僅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也是全球重要的古生物資源庫。對高原及其毗連區地層古生物進行研究,不僅可以了解青藏高原深時生物多樣性演化歷史,更可以從化石的組成面貌上重建青藏高原深時古地理演化的過程。第二次青藏科考 “高原生長與演化”任務“深時特提斯生物與環境演變”專題的科考分隊于2020年7月5日至22日以及2020年8月21日至9月14日,分別對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東昆侖地區和青藏高原祁連山及其毗連區進行了地層古生物科學考察。
在柴達木盆地和東昆侖地區,科考分隊對位于德令哈市和格爾木市的數條主干剖面進行了詳細的踏勘、描述、測量、系統采樣及沉積學觀察,采集了大量碎屑鋯石樣品、微體化石樣品、地球化學樣品,以及疊層石等標本,旨在通過系統踏勘該地區前寒武系地層,研究該地區前寒武系地層的生物多樣性、生物地層、化學地層和年代地層框架,揭示該時段各地塊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環境的內在聯系。在祁連山及其周邊地區,科考分隊在為期24天的科考任務中對祁連山、北山、龍首山地區多條代表性剖面進行了踏勘、描述及化石、沉積學標本、碎屑鋯石等各類樣品的采集,科考總行程近萬公里。為限定相關地層年齡、恢復該地區前寒武紀-寒武紀轉折期古生物組合面貌和古地理背景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材料。后續室內研究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中。
本次青藏高原科考野外工作的順利完成,展現了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及相關合作單位服務國家戰略任務的團結奮斗、求真務實的精神風貌。科考隊員們秉承了第一次青藏科考時老一輩科學家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在野外期間嚴格配合當地防疫要求,不畏艱苦,克服了缺氧、強紫外線、干燥氣候的惡劣自然條件,吃苦耐勞,踏實工作,力爭為青藏高原地區前寒武紀的基礎地層古生物工作做出新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