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助力川藏鐵路重大專項研究
地災科考齊奔赴,助力雅林貫藏川。
七千里路風和月,浮云林中雪連天。
龍門山斷金沙險,大渡河湍雅江寒。
鐵馬赳赳破迷霧,壯志昂昂我輩先。
2020年10月26日至11月4日,由何滿潮院士負責,同濟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四川省地震局、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等7家單位聯合組成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地質災害科考隊”,圍繞任務七“高原生長與演化”專題八“青藏高原不同地塊的隆升過程與動力學機制”科考任務,開展了為期10天的實地考察。
川藏鐵路建設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民族振興的標志性工程。何滿潮院士總體部署要求本年度科考以滿足“地震帶地質災害調查及地殼活動性牛頓力監測臺站選址設計研究”任務要求、服務川藏鐵路建設為科考線路選擇原則,選擇了四川省境內川藏鐵路沿線所穿越的龍門山斷裂帶、安寧河斷裂帶、鮮水河斷裂帶、理塘斷裂帶和金沙江斷裂帶等共計五條區域性活動斷裂帶為科考對象。
科考隊往返行程3500多公里,跨越海拔高度500~4600m,途徑天全縣、石棉縣、瀘定縣、康定市、雅江縣、巴塘縣等10個縣城,先后考察了5個目標斷裂帶及典型斷裂分支,如大川雙石斷裂、映秀-北川斷裂、大渡河斷裂、折多塘斷裂等。
科考隊始終堅持“科學規劃、安全先行、成果共享、服務川藏”科考理念,在開展地震帶地質災害調查及地殼活動性牛頓力監測臺站選址設計研究的同時,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做出的重要指示,牢記“助力川藏鐵路建設,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初衷,努力為川藏鐵路建設作出貢獻。
本次科考圓滿收官,不僅完成了既定任務指標,通過現場調研,選取安寧河斷裂帶紫馬垮科考點及理塘斷裂帶村戈鄉科考點作為跨斷層界面牛頓力監測臺站選址點,而且充分了解和認識了川藏鐵路沿線活動斷裂帶發育特征與構造運動災害效應。后期各參與單位將加強彼此間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履行職責,對本次科考進行總結和成果研究,致力于為川藏鐵路沿線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隧道工程安全施工和健康運營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為2021年科學考察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


(底圖來源:郭長寶,2017;薛翊國,2020)
圖1 川藏鐵路沿線地震帶及科考行程路線

圖2 地質災害科考隊合影

安寧河斷裂帶野雞洞科考點

理塘斷裂帶科考點

金沙江斷裂帶中咱鎮科考點
圖3 沿線斷裂帶現場調研照片
(撰稿人:陶志剛,郭愛鵬,龐仕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