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第三極”野生動物棲息地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是除了南極和北極之外的世界第三極,極具科考價值。
為了完成為期五年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我們課題組于今年7月底到9月初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對青藏高原進行了第二次科學考察。此次科考的主要目的是重點關注看不見也摸不著的高原動物的腸道微生物,這些“暗物質”與高原動物共存了上百萬年,并且能夠協助這些動物長期適應青藏高原的環境。
由于高海拔的自然環境,青藏高原人跡罕至,是野生動物的天然游樂園。在青藏高原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有靈動活潑的藏羚羊,有優雅從容的藏野驢,有呆萌可愛的高原鼠兔和喜馬拉雅旱獺,有狡黠多疑的藏狐和赤狐……這些野生動物相互依存,形成了緊密相連的食物鏈,對青藏高原地區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貢獻,保護好青藏高原野生動物是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的重要環節。
我們的團隊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野生動物,它們的種群數量與過去的報道相比有了顯著增加。
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樣的過程中,我們多次遇到曾經瀕臨滅絕的藏羚羊。如今它們在多個地方成群聚集,在達則錯湖畔附近更是有上千只藏羚羊分布。成群結隊的藏羚羊可以建立“天敵預警系統”,及時躲避狼和棕熊等肉食動物的襲擊。根據“2020我們與藏羚羊”科考團隊的最新報道,僅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藏羚羊種群已經超過20萬只,這說明了藏羚羊的種群正在逐漸恢復。
與藏羚羊不同,我們看到藏野驢多是三五成群分布。當我們驅車路過時,它們似乎并不害怕,仍然無憂無慮地吃草,悠閑從容地散步,仿佛知道自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人類不會傷害它們。
在青藏高原最常見到的小型哺乳動物是高原鼠兔。雖然它們挖洞筑穴會破壞青藏高原的草地生態系統,但是這些貫通的洞穴卻可以為青藏高原特有的地山雀等小型鳥類提供住所,有人形象地把高原鼠兔說成是“世界屋脊”上的“草原工程師”。另外它們的糞便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為高原植物的生長提供條件。同時作為被捕食者,高原鼠兔是藏狐、赤狐等高原中小型肉食動物的主要捕食目標。高原鼠兔對保持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以及高原土壤生態系統的平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科考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令人吃驚的現象,我們驅車尋找藏羚羊的途中,發現有一些湖泊周圍的草場被鐵柵欄圍住,藏羚羊無法前往湖邊飲水;有些地區由于過度放牧,成百上千只藏綿羊和山羊侵占了野生動物的自然棲息地,與其競爭有限的食物和空間,使得野生動物無法正常生活,被迫轉移到環境惡劣、食物短缺的高山峽谷中。我們在和當地管護員的交流中得知,原來這些地區是野生動物的天堂,但是現在卻幾乎看不到了,其中包括青藏高原的旗艦物種藏羚羊。
總體來看,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整體向好發展,但仍存在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同域混合分布的現象,這可能會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同時會增加野生動物感染的疾病通過家養動物向人類傳播的風險。既要發展青藏高原地區的畜牧業經濟,更要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這就要求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促進現代畜牧業發展,這也是我們科考的任務之一。
我們希望通過研究揭示高原動物腸道微生物如何協助宿主適應環境,助力當地畜牧業更好更快的發展,服務建設更好的青藏高原,期待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