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程擾動災害及風險科考成果有效支撐川藏鐵路規劃建設
新建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地形、地貌、氣候和工程地質條件最為復雜,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線。線路穿越區毛埡壩盆地屬高原山間河谷斷陷盆地,總體呈NW向展布,地勢較平坦,坡底海拔4100~4150m。由于川藏鐵路橋隧比達到90%以上,因此該區是為數不多的適于明線穿越的區域,對于發展當地旅游產業、助力經濟發展、提高社會影響力、促進各名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可研階段,結合沿線地形地質條件、既有交通走廊及生態敏感區分布情況,分別設計了從毛埡壩盆地北側和南側通過的北線方案與南線方案。
毛埡壩盆地北側發育NW向延伸高陡斜坡群,坡頂高程5000m以上,平均坡高1000m左右,總體上坡度28~35°,理塘-德巫活動斷裂沿盆地北側自東向西通過,曾發育有一處規模較大的亂石包滑坡;而南側地形較緩,斜坡相對高差較低,因此設計單位優先推薦南線方案。然而,毛埡壩盆地為無量河國家濕地公園所在地,南側河流水系較多,水網密布,為濕地的重要水源補給區,南線方案實施將會對毛埡壩盆地水系造成切割,威脅無量河國家濕地公園生態安全,存在較大生態環境風險。
按照國鐵集團可研工作回頭看的要求,為進一步判明毛埡壩區域地質風險情況,保障新建鐵路川藏線雅安至林芝段毛埡壩選線規劃、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國鐵集團川藏鐵路建設有限公司委托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九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祁生文研究員團隊,對毛埡壩北側斜坡的穩定性進行科學系統評價。研究團隊通過遙感解譯、InSAR監測、平硐、鉆探、物探、槽探、數值仿真等綜合手段,基于工程巖體強震動力響應及損傷災變理論,查明了毛埡壩北側斜坡群的基本地質特征、斜坡巖體結構、動力地質現象、斷裂展布及活動特征等,評價了北側斜坡群在重力、降雨、地震條件下的穩定性,認為北側斜坡整體上在重力、降雨、地震等工況下可保持穩定,部分斜坡塊體在地震極端工況下有失穩可能,預測了失穩情況下滑坡滾石到達線,建議北線方案調整至該線的南側,即可顯著降低地震等極端條件下滑坡滾石災害風險,因此,認為新建川藏鐵路毛埡壩段線路從北側通過是基本可行的。
國鐵集團組織專家對該研究進行了評審,評審專家認為:“……報告成果可以作為選線依據,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研究成果在新建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采用,近日已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