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融過程考察之科考新篇章
凍融過程科考新章丨曉行夜宿,一往無前
《高原行途~科考新章》
庚子風波里,科考新章篇。
西北天之極,青藏山之巔。
起伏接碧落,連綿渡青煙。
冬封千里雪,春開萬流源。
同行十八騎,揮灑無垢天。
朝出西寧城,夜宿黃河源。
披山月朗朗,融凍水涓涓。
幽谷藏機語,深壤瀉暗泉。
從師學問道,躬行踏七千。
不改初心志,往復又經年。
烈烈長風起,匆匆月上弦。
鐵血鑄軍魂,高寒煉心堅。

圖1. 2020科考第一站-海拔3430m河卡鎮附近的熱融滑塌考察點
2020年8月1日,由北京師范大學李小雁教授帶隊的凍融過程與土壤質量變化分隊從西寧出發,再次踏上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正式開啟了2020年度科學考察任務(以下簡稱科考)。此次科考隊全部由北京師范大學的18位老師和同學組成,其中包括去年也參加了凍融考察的“老將”,同時也不乏剛從各高校畢業加入我們科考隊的新生力量!
青藏高原作為中國凍融作用最集中和最敏感的區域,它擁有著世界上中、低緯度地帶海拔最高、面積最廣的凍土區。除了高海拔、面積廣外,還具有凍土溫度高、對氣候響應敏感等特點。熱融滑塌是凍融過程影響下的一種典型地貌單元。因此,本年度第一站便考察熱融滑塌對土壤質量的影響。
經過6
h的車程,隊員們來到了海拔3430m,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縣境東北部的河卡鎮,重點考察附近的熱融滑塌。熱融滑塌又稱溯源融流滑坡。該現象是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導致斜坡下的地下冰暴露于大氣中,在融化季節暴露的冰層融化,上覆活動層失去支撐而向下塌落,熱融滑塌塌落的物質呈流塑狀態,順坡向下蠕動并掩蓋暴露的冰層,從而使新的冰層繼續露出,由坡腳向坡頂發展,這種現象稱為熱融滑塌。由于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的影響,熱融滑塌在全球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景觀格局。

圖2.河卡鎮附近發育的熱融滑塌
依據熱融滑塌發生過程中的地表形態及坡度特征,可將熱融滑塌分為四個區域:
(1)原始對照區:該區域保持原有的景觀特征,未發生熱融滑塌;
(2)后緣坎壁區:該部分在滑塌發生區坡度最大,土體有較為明顯的橫向裂縫,并表現出階梯狀塌陷地貌;
(3)泥流緩坡區:該部分在滑塌發生區坡度較緩,地貌上呈現出褶皺表面,速率上表現出緩慢蠕動下滑;
(4)坡底:坡底是滑塌發生物質的堆積區:坡底坡度接近甚至出現逆坡,泥流在此堆積呈疊瓦狀地形。
經過實地考察后我們發現:河卡鎮附近的熱融滑塌,區域特征明顯,發育已經趨向成熟。上覆植被以草本植物為主、凍土溫度高,因此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以該地區為代表的青藏高原廣大地區,對氣候的響應將更加敏感,土壤質量的變化也更為顯著。
此外,我們還發現:陰陽坡導致的水熱再分配現象;會造成熱融滑塌發育程度的差異,這一差異往往反映在宏觀的地貌單元上。并且在青藏高原地區,放牧導致的地下冰暴露對于熱融滑塌的促進作用,值得深入思考與進一步研究。

在李小雁老師的帶領下,科考隊員向熱融滑塌坡頂進軍

牦牛在考察點附近悠然吃草

科考隊員正在考察熱融滑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