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一格!泛第三極不一樣的梯田
我國的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積
占全國土地總面積近70%,
人們為了在這些山地丘陵地區生產生活,
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成階梯式農田,
一般叫梯田。

1.云霧飄渺,若隱若現,宛如仙境的貴州加榜梯田,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01
梯田
是人類改造地表形態最令人驚嘆的方式之一,
是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
用來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有學者將梯田與長城媲美,
說它們也是人造奇跡。
世界上許多地區都有梯田,
在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
層層疊疊高低不同的山嶺間,
分布著大大小小、形色各異的梯田。
那么,提及青藏高原,
你會想到什么?
巍巍昆侖,
雄壯的喜馬拉雅,
或許都會驚嘆于它的壯闊。
但你是否會想過,
高原有一雙巧手,
也精細地開辟了一片片“梯田”。
這些“梯田”在高原的群山深處,
蔚為壯觀,
層層平臺和人造的梯田十分相似。
02
人造梯田
層層疊疊上遠山,
夏青蔥、
秋金黃,
云蒸霞蔚,
浩然蒼茫。
人造梯田分為西南和西北二種,
南北梯田,各有千秋。
西南的人造梯田
以哀牢山紅河哈尼梯田等為代表,
哀牢山紅河哈尼梯田為世界三大梯田之一,
201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哀牢山“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獨特地理氣候下,
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
創造出了這一農耕文明奇觀,
這里的梯田規模宏大,
綿延了紅河南岸各縣,
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9萬畝。
蒸騰的云霧,
渺渺的山巒,
婆娑的樹影,
帶給人們巨大的震撼。

2.哀牢山紅河哈尼梯田,圖源:VCG
西南山谷的水鄉梯田含蓄生動,
云霧飄渺,
若隱若現,
從山腳盤道山頂的玉帶,
一條接一條,
給你無限的遐想!

3.貴州加榜梯田,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西北的梯田又呈現出另外一幅截然不同的風味。
西北黃土高原自然條件惡劣,
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
但是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
在陡聳的黃土山坡上開墾出梯田,
養育了世世代代的黃土地上的人民,
這些梯田給予了粗獷的黃土高原勃勃生機。
相比于西南梯田的氣象萬千、景致優美,
西北梯田粗獷狂放、壯麗奇絕,
更嘆為觀止的是泛第三極的天然“梯田”。

4.粗獷、豪情萬丈的甘肅慶陽黃土梯田,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5.甘肅慶陽的黃土梯田遙感影像圖——跳動著生命的力量,圖源:Google 地圖
03
天然梯田
天生地長,
蒼涼冷漠,
橫絕高原,
大自然的偉力,
雕刻了人間奇跡!

6.泛第三極的天然“梯田”,后經改造為青稞田,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在川藏線,
可以看到綿延數公里的天然“梯田”,
這些天然梯田看不到絲毫曾經耕作過的跡象。
這種梯田狀的天然形態
就這樣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既不是遠古祖先耕作的遺跡,
也不是現代人開墾梯田的成果。

7.四川甘孜州康定縣的“梯田”,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那么,
這些大自然的杰作是怎么形成的?
這就要從多年凍土談起。
用國際凍土協會的專業定義表述,
多年凍土
是含有冰、溫度低于0℃且持續時間兩年以上的巖土體。
地球上陸地的多年凍土不但分布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
而且還分布在高緯度的北極地區。

8.北半球多年凍土分布圖,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實際上,
多年凍土占據了北半球陸地24%,
如考慮到冬季凍結夏季融化的季節凍土,
其比例要高達58%。
在北半球,
多年凍土占據了約1/4的陸地面積。
那么凍土到底什么形態?
鉆孔之見:
鉆孔巖芯中經常可以見到幾十公分至數米不等的純冰;

9.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鉆孔巖芯,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剖面之見: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大約2m以下很容易挖到厚層狀的地下冰,
或包裹有土顆粒的冰層。

10.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厚層地下冰,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11.含有土包裹體的地下冰,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而在北極地區,地下冰的規模就更加壯觀。

12.北極地區的地下冰,圖源:Hugues Lantuit
冬季,
在凍土發育過程中,
冰層的生成不可避免地會對地表產生凍脹改造。
夏季,
淺層土的融化形成的泥流也會改造地表形態。
這種凍脹-融化循環作用,
尤其是融化時潮濕的土層,
或土水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發生流動或者蠕變,
年復一年就會在土質斜坡上形成臺階狀的微地形
---泥流階地,這也就是天然“梯田”。

13.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生康鄉丹果村附近的泥流階地(天然“梯田”),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泥流階地是多年凍土區的特征地貌,
目前在青藏高原東南東部沒有多年凍土廣泛分布,
但是有大量的泥流階地發育。
那么,這些階地如何形成的?
追索古氣候演化,
在距今2.6-1.6萬年的最近一個氣候嚴寒時期
—末次冰期,
青藏高原中東部的氣溫要比現在低7℃左右。
在西藏八宿縣仁錯地區,
大約1.8萬年前的一月份平均氣溫比現今低近10℃。
在這種氣候背景下,
我國多年凍土分布范圍達到了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
遠遠超過了現在的范圍。
成都以西的地區全部分布著多年凍土。

14.末次冰期最盛期多年凍土與現存(20世紀末)中國多年凍土分布,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在寒冷地區,
低緩山坡上的土體在秋冬季發生凍結,
這個過程中,
水凍結為冰,
體積能夠膨脹1.1倍。
但這還不是導致土體凍脹的最主要因素。
更為重要的是,
在凍結過程中,
土體的水分會向凍結與未凍結的交界面遷移,
并在凍結的一側形成冰層,
使得冰層逐漸集聚增厚,
從而形成土體內的地下冰,
叫做重復分凝冰。
這種現象在季節凍土區的土層中也十分常見,
如甘肅宕昌縣溝谷中的地下冰。
這些冰在冬季會造成土體的顯著凍脹。

15.甘肅宕迭公路南河鄉段公路路基土體中的地下冰,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春夏季融化時,
會導致坡面土體含水量急劇增大,
嚴重的就表現為坡面松軟的泥流,
輕微的也會發生土體的蠕變。
若是發生道路下面,
會造成凍土地區經常遇到的翻漿現象。
凍結-凍脹、融化-泥流,
年復一年,
最終造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臺階狀的坡面階地形態
---天然梯田。

16.凍結-融化過程對斜坡面的改造,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這種反反復復的凍融過程,
在土質斜坡地帶,
能夠改造地貌,
形成類似于人造梯田的地貌形態。
在巖質斜坡地帶,
能夠形成冰川狀的石河、石條。

17.昌都達瑪拉山一帶發育的石河,圖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你或許已經看過了許許多多的梯田,
別忘了,在離城市最遠,
離天空最近的泛第三極地區,
感受自然造物與農耕文明的默契,
特別是大自然悄悄留下的“自留地”。
讓我們一邊欣賞大自然給予的美麗與神奇,
一邊去追蹤這部無字的“歷史書”,
進一步揭秘它們形成的過程,
感受我們地球億萬年來發生變遷的故事。

18.泛第三極的梯田宛若等高線,圖源:VC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