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農田生態系統與糧食安全日志—康定:溜溜的城,溜溜的我們

凡星教授進行高原麥類資源多樣性及識別培訓
2020年7月12-15日,農田生態系統與糧食安全專題對科考實施方案進行了室內和田間培訓,并對科考隊員進行了分組和任務安排,我們二組第一站考察點為康定市的三個鄉。我們的領隊是四川農業大學凡星教授,成員包括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李俏、張曉瑛、張阿娟和陳佳欣等四位老師以及中科院西北高原所邊海燕老師、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周天旺老師、西藏農牧科學院扎西羅布老師、四川農業大學謝永東博士研究生和楊佳衡碩士研究生,是一個由作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果蔬學等多學科專業人員匯聚的科考小組。

雄偉壯觀的大渡河橋
7月16日清晨,我們第二組從天全縣出發,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進行科學考察,途中我們經過了被譽為“川藏第一橋”的大渡河大橋,峽谷間鮮艷的一抹紅!大渡河雄偉壯麗,橋下清澈的河水在奔流,四周群山綿延,樹木蒼翠,云霧繚繞,美不勝收!

美麗和諧的“香格里拉”
領略了一路美景之后,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將對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雅拉鄉、新都橋鎮和甲根壩鎮進行了樣地和樣線考察。雅拉鄉位于康定縣東北部,距縣城11公里,有旅游公路過境并通縣城,農業主產青稞、小麥、馬鈴薯。境內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廣闊的草場,以林、牧業為主。新都橋鎮位于康定市西部,是川藏交通聯系的重要樞紐,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當地的生活生產方式在“雜居文化”的影響下發生著很大變化。甲根壩鎮位于康定市西南部,參天的古樹、優美的田園風光、文化與自然的高度融合,構成了和諧的“香格里拉”勝景。

田間科學考察
考察點的農作物主要包括青稞、土豆、玉米、小麥和萵苣。具體工作由凡星教授安排?;旧鲜敲刻?點左右吃早餐,早餐過后就開始考察。為了提高調查效率,在充分了解各科考隊員的專業知識及體力狀況,組長將我們分為4個小組,張阿娟、邊海燕、張曉瑛和楊佳衡四位隊員負責土壤樣品的考察工作,主要包括剖面土壤、土壤動物采集及多樣性調查;周天旺和李俏組成植物群落考察第一小組;凡星和陳佳欣組成植物群落考察第二小組;扎西羅布負責樣地聯絡;謝永東博士則負責入戶調查工作。有分工,也有默契的協作。完成土壤考察的隊員會積極地加入其它任務的考察。個別隊員不是植物學專業,對草本植物不怎么熟悉,凡老師和周老師就一邊調查一邊講解考察的技術要領,教大家識別很多草本植物,估算每個草本的蓋度,以及作物病蟲害的嚴重程度等,對于沒有把握的或者不認識的植物,我們或上網查詢,或向科考微信群里的其他老師請教,一邊學習,一邊考察,每個人都在科學考察中收獲不少。

土壤烘烤
晚飯后,我們全組繼續工作。我們快速有序的完成了烘蟲架的組裝,并對樣品進行處理,不到兩小時就高效地將中小型土壤動物和線蟲樣品全都處理完畢,并確保整個環節萬無一失后才回去休息,等待24小時烘蟲時間足夠再來收取樣品。

可愛的我們
科學考察過程中不僅有美景和歡樂,艱苦更是高頻詞??疾炱陂g陰雨綿綿,這讓我們的采樣工作變得異常困難,整天裹著濕漉漉的衣服工作。下雨讓土壤剖面考察工作特別艱難,下雨使土很黏,并且底層有較多石子,鏟子無法正常操作,我們就只能用手刨土完成土壤采集工作。
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我們保質保量超任務完成了本組在四川省內的科考任務。按學科、專長、勞動力強度等進行分工作業,同時又能適當及時的對工作強度大的考察方面進行人員調配,這是保障我們組高效野外科考的前提。短短四天的科考,隊員之間已培養了足夠的默契,相處非常愉快,伴隨著一路風景,我們開啟了下一段——西藏科考之旅,雖然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困難,但是我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
稿件來源:張曉瑛、邊海燕、張阿娟、凡星
攝影:農田生態系統與糧食安全科考隊
編輯:潘志芬 王義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