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冰川記錄的大氣環境和污染物考察順利完成
青藏高原地處歐亞大陸內陸,遠離人類工農業生產密集區,獨特的地形孕育了大量的現代冰川,是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的敏感區域,是中低緯度地區中能夠通過雪冰記錄研究氣候和環境歷史變化的理想區域。通過多點位、同時段、相同指標的樣品采集工作不僅能夠更好地反映大氣污染物的來源、傳輸路徑和沉降過程中的空間差異,而且能夠更好地揭示不同氣候、大氣環流模式和地形等條件對大氣污染物傳輸和沉降的影響。
2020年5月12日至6月11日,任務六“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專題五“跨境污染物調查與環境安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康世昌團隊對玉龍雪山、東絨布冰川、廓瓊崗日冰川、德木拉冰川、杰瑪央宗冰川、昂龍冰川、小冬克瑪底冰川和玉珠峰冰川進行了為期31天的野外考察工作。此次科考主要針對雪冰、末端河水及土壤等地表介質展開了系統采樣:在以上8個冰川的積累區采集雪坑樣品和表層雪樣品942份、土壤樣品57份、河水樣品133份,在東絨布冰川埡口維護氣象站,下載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氣象數據一份。
科考分隊將分析雪冰等環境介質中的汞同位素、35S和17O、微塑料、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黑碳等污染物的含量及時空特征,以期揭示跨境大氣污染物的沉降和來源,明晰冰川區污染物沉降和保存的現代過程,為利用冰芯重建和解釋其歷史記錄奠定基礎,并為綜合評估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對泛第三極地區冰川消融和地表生態系統的風險提供基礎數據。此次考察得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2019QZKK0605)的資助。

圖 1 主要采樣地點分布圖

圖 2 科考隊員前往冰川考察采樣

圖 3 進行雪坑采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