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圍欄工程效應研究方面獲得階段性研究進展
2020年5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在 Editors' Choice專欄以Move the fences為題點評了生態安全屏障優化體系分隊關于青藏高原圍欄工程效應研究的最新成果。
該成果于4月25日,以題為Reconsidering the efficiency of grazing exclusion using fenc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該研究利用meta分析探討了圍欄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使用網格分析評估了大型野生動物與圍欄的關系,比較分析了圍欄與非圍欄區域的牧壓,梳理了大量牧民關于圍欄認知的調查問卷,綜合國家在圍欄工程方面投入等信息,進而提出了高寒草地可持續管理政策框架。
圍欄禁牧是我國政府為恢復青藏高原等地退化草地而采取的一項重要政策。從其實施以來,就被廣泛關注,因為其改變了千年來形成的“逐水而居,逐草而牧 ”的傳統游牧模式。政府、牧民和科學家從各自的角度發表了諸多觀點和見解,對于圍欄的作用評價不一。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圍欄年限的增加,圍欄效應凸顯,針對其生態效應研究報道很多,大多研究從單一的角度探討和比較其利弊,尚缺乏綜合而全面的分析,特別是關于圍欄對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功能及其對牧民生計的影響,人們的認識還很有限。
本研究結果顯示圍欄禁牧時間長達4年和8年的時間里可以有效地促進高寒草甸以及草原的地上植被生長,更長時間的圍欄并沒有帶來任何生態和經濟效益。研究還發現,圍欄限制了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增加了非圍欄地區的放牧壓力,且牧民的滿意度并不高,而地方政府和國家財政投入巨大。因此,研究建議在適當的情況下,應鼓勵傳統的游牧方式來利用草地,在嚴重退化的草地上應采用短期圍欄(4-8年),在重要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應避免使用圍欄,特別是受保護的大型哺乳動物分布的區域。總言之,只有把圍欄當做草地恢復過渡期(非永久性)使用的措施,圍欄才是有益的草地管理手段。研究結果可為青藏高原草地可持續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此外,研究建議未來應該設置標準化圍欄觀測樣地(精確的牛羊數量等統一標準),并開展長時間序列的跟蹤研究,以提高圍欄效應評估精度,服務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可持續管理。該研究首次綜合評估了青藏高原圍欄工程效應,為后期進一步制定科學的方針政策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也是實現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重要步驟。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河南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和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國內外多家單位聯合完成。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建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劉國華研究員。
研究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2019QZKK0405)、中科院STS(KFJ-STS-QYZD-060)、國家重點研發計劃(Nos.2016YFC0501802, 2016YFC0501803 和2016YFC0502002)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Nos. 41871040 和41501057)的支持。
論文信息:J. Sun, M. liu, B. Fu et al., Reconsidering the ef?ciency of grazing exclusion using fenc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Science Bulletin,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0.04.035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0.04.035
Science報道鏈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4/twil
Science 報道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