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日志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一大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青藏高原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和集中的地區。西華師范大學黎大勇團隊負責的科考分隊主要開展近50年以來人類活動對高原獸類的影響。該子課題所屬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任務五——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參與課題名稱為《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對高原動物多樣性的影響》。子課題通過深入認識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動物多樣性的影響,為青藏高原動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管理提供決策依據,促進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2020年5月10日,西華師范大學科考分隊4名成員(黎大勇教授、楊俊寶博士、夏萬才博士、黃凱碩士)在提前做好核酸檢測并全部為陰性的前提下,從南充駕車出發開啟此次科考之旅。截至5月12日晚,一行人途徑雅安→瀘定→康定→新都橋→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邦達→八宿→然烏→波密,歷時3天,行程一千五百多公里,最低海拔406m,最高海拔5062m。

隊伍其他三位都是“老手”,對于第一次進藏的新手來說,一切都充滿了新奇與未知。短短三天之內,神秘的青藏高原就向我們展示了她的多彩與壯闊。
首當其沖的當屬其多樣的植被類型,干熱河谷、高山灌叢、高山草甸、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等等,坐在車內眼睛一閉一睜,就是另外一個高度,另外一種生境。










剛進高原的第一天,海拔上到了四千多,之前擔心的各種高反癥狀并未出現。正當我這個新手小“菜鳥”暗自對自己的身體素質有那么一絲小得意的時候,晚上的輾轉難眠和第二天的上吐下瀉教會自己一個道理:做人要低調。幸好第三天身體逐漸適應,即使上到海拔五千以上也不會再出現一只腳剛下車就頭暈的情況,更幸運的是這幾天除了各種瑰奇風景之外,還邂逅到不少心心念的野生動物。
一路上最常見的獸類就非網紅物種喜馬拉雅旱獺(江湖人稱土撥鼠)莫屬了。從看到第一只的激動驚呼,到繼續往前的“哇,這么多!”,再到靜靜欣賞它們的各種行為:或是站在洞口探出半個身子,擔心它隨時可能來一聲耳熟能詳的尖叫(需要解釋一下的是:旱獺的真實叫聲與網上流傳甚廣的“啊!!!”相差很大,有興趣者可自行查找相關資料);或是躍動著其豐滿的臀部在草甸上奔跑;亦或是趴在巖石上懶洋洋的曬太陽。

喜馬拉雅旱獺(tǎ)1

喜馬拉雅旱獺(tǎ)2(這肥碩的體型)
和喜馬拉雅旱獺數量相近的是另一種萌物—藏鼠兔。兩者相比,體型更小的藏鼠兔卻擁有比旱獺更大的膽量,即使我們走的相對較近去拍照,藏鼠兔依舊我行我素,不怎么搭理你。溫馨提示:萌物雖然可愛,在野外請不要隨意喂食以及觸碰它們,它們身上可能攜有多種致病因素,不打擾是對彼此最好的選擇。

藏鼠兔
另外還遇到馬麝,赤狐,毛冠鹿等一些獸類:

馬麝(shè)

赤狐

毛冠鹿

馬鹿
鳥類中較常見的要數鳥類中的智商擔當鴉科中的其中幾種了:喜鵲、大嘴烏鴉、紅嘴山鴉、達烏里寒鴉等。

大嘴烏鴉

喜鵲
我們遇到的第一只猛禽是大鵟(當時還以為是某種鷲,幸虧晚上仔細看了圖片),觀鳥記錄+1!

大鵟(kuáng)
在我心目中青藏高原一直是個神圣的地方,這幾天尤為強烈。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心中想著鷲的時候,說來它就來了。

高山兀鷲(wù jiù)1
既然高山兀鷲有了,那胡兀鷲不露個臉豈不是很沒面子:

胡兀鷲(wù jiù)
兀鷲和禿鷲又有什么區別呢?哎嗨~說來就來:

禿鷲1

禿鷲2
還附贈幾只高山兀鷲:

高山兀鷲2

高山兀鷲3(數一數圖里有幾只高山兀鷲)
在我們行程的第二天,夏師兄拍到一只鳥的照片,很模糊。說是叫聲有點像黑頸鶴,但拿起照片仔細辨認后才發現是一只斑頭雁(圖片拍得太模糊就不放了~),白激動了……
但是,這里可是青藏高原,怎么能讓你失望呢?3分鐘之后:

黑頸鶴
青藏高原真是個神奇的地方~
另外還有一些可愛的小家伙,一齊放出來熱鬧熱鬧:

白腰雪雀

地山雀

角百靈

灰眉巖鹀(wú)

棕背黑頭鶇(dōng)
這幾天的綜合科考有以下幾點感受:青藏高原無愧其聲名,各種獨特神奇的物種和它們生存的瑰麗多姿的生態環境一起給人巨大的震撼和驚喜;另外,疫情原因,現階段到青藏高原的游客寥寥無幾,一路上幾乎看不到幾輛車。據其他三位“老手”的經驗,以前的這個時候,路上經常堵車,路邊的動物也沒有現在這么多,或許當我們共同戰勝這次疫情之后,可以找時間思考一些問題……
最后,科考之旅未完待續,期待接下來的更多驚喜。
創作團隊
撰文 | 黃 凱
編輯 | 楊 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