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治印紀
張濤 撰文配圖 吳飛翔校補修改
因我自幼喜歡篆刻的緣故,養成了隨時填補家中印石的習慣。談不上收藏。在石頭本身的價值和篆刻的質量之間,我還是更注重實際。平日里我所收集的不外乎青田、凍石、壽山這些便于入刀的石頭,大小不忌,也不太在意印石是否加鈕、是否有各種雕刻修飾紋路, 唯愿創作出好的篆刻作品,賦予石頭新的生命與魅力。
家中原有兩塊18*18的大石,也是偶然所得,一塊是棗紅色、一塊是青綠色。我原本考慮在2019年的冬季用棗紅色的那塊石頭篆刻《心經》;而青綠色那塊石頭,正面呈金砂狀散落分布,平日里在燈光下賞玩甚是獨特有趣,常常不舍下刀。卻不曾想,這兩塊石頭在公元2019年,都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與歸宿,一個緣結宗教,一個獻奉科學。
18*18的青綠色印石 有金砂分布在表面
2019年,我的朋友孫鑫導演在籌拍佛教文化題材紀錄片《梵唄的神奇》。有幾位高僧大德為劇組贈送了自己的墨寶,其中還有著名書法家供養的百部《心經》。我與夫人有感于孫導的執著與虔誠,將原計劃篆刻《心經》的石頭用來刻制“梵唄的神奇”。無論如何,這塊石頭的歸宿都是佛教題材,如此決定更覺有自利利他的妙緣。
”梵唄的神奇“
“梵唄的神奇”印章背面
恰逢此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吳飛翔副研究員發來為“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展”治印的邀約。原本科考隊希望用青藏高原帶回的石料篆刻,“高原料治高原印”,這樣一來更有意義。奈何高原的石頭軟硬不均,而且體積也小,加之展覽經費有限,要想達到預期效果,頗為困難。有感于飛翔對科考、對這次展覽一片赤誠,為求最佳的展覽藝術效果而四處奔走,實在不忍他因這區區一塊石料、幾兩銀錢而將展覽要件質量打了折扣,留下缺憾,于是我和夫人一商量,把那塊有金砂的石頭奉獻給展覽了。
科考隊從青藏高原帶回的石頭
本次展覽是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成果展為主題,同時又恰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建所九十周年(周口店“北京人”頭蓋骨出土為該所建所之始),本次展覽可謂意義深遠、主題神圣。且印文甚是考究,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高原古生物科考隊總負責人鄧濤研究員所立古生物科考十字格言“演化千萬載,生命逐山高”,鏗鏘精煉,字字珠璣,知情者更能體味其中的一語雙關之妙:既將生物演化與高原生長并進的歷史高度濃縮,更讓科考人不斷挑戰,勇攀高峰的豪情盡情揮灑!基于此,我決定用金文篆刻,邊框則采用出土的古璽中的一些未知文字曾使用過的邊框形式,字體基本不偏離傳統金文團團圓圓(字型)、尖尖(筆鋒)的特色。金文布局向來有行無列,18*18的石料用于篆刻算是大料了,可若是比起鐘鼎就小多了,何況石頭還是一塊方料,可供篆刻的行與列都是有限的。于是我只能在個別筆畫上花心思做安排,以微觀體現無列感。因為石料畢竟還是比一般印石要大,而我又不想借助印床之類輔助而專倚腕勁指力,所以石頭擺弄起來著實有些費事,耗時兩周總算篆刻完成。如此體量的大印章,只有反向鈐印方能獲得清晰的印譜,和與印文精神內涵相襯的氣質!
這枚印章采用了古老的邊框設計加上古老的文字,不曾想,完工后竟有許多朋友覺得這個作品的印面頗有二維碼的風韻,四方錨點一一有對應,哈哈,這個巧合實在有點意外又可愛!
印及印文
飛翔驅車百里接印
(2019年11月24日攝于薊縣家中,自左至右:本人,吳飛翔,我愛人楊敏)
一般說來,科學的偉大,大概在于她講唯物,格物致知,辯證過去,精研現在,預判未來。而宗教,則是典型的唯心哲學。二者看似格格不入,也又各有所長。科學可以引領人類一日千里地發展進步,將幾十億年生命演化規律煉成四字真言“自然選擇”,逃逸地心引力將人類送至太空,甚至編輯基因從此永遠改變生命的遺傳密碼,但即便最偉大的科學家、最堅定的唯物論者,卻也無法完全解釋人類的情緒變遷、無法面對死亡的恐懼,無法完全掌握愛恨情仇,但宗教卻可以。然而,科學與宗教,同為人類智慧的兩面,到了極致本原處,怕也會是難分彼此,殊途同歸了吧。即使在二者不能共存處,我總覺得似乎有、也應該有關乎人性的東西作為彼此之間的銜接紐帶,比如藝術。藝術,常常以個性化的視角,通過具像或抽象的形式,不斷闡述著與科學、宗教有關的主題。闡述盡頭的留白處,全然是人類想象的空間,那里究竟有些什么?2019年,我的兩枚印章就這樣落在了科學和宗教這“兩處概念、同一空間“里,讓我的思考與創作過程親證了科學、宗教、藝術三者的對立統一關系。由此與此結緣的每個朋友們心生歡喜,便是我們的所得,亦是我們每個人的功德。
后記
也是巧,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上玩的是石頭(化石),我在京薊陋室里玩的也是石頭,他們憑據化石寫論文,我則把弄石頭刻古字,也算難得的緣分了。
以往篆刻,純屬自娛,從不輕易示人,這次既然借科考展登了臺,也就不藏掖著了,奉上本人閑時篆刻作品幾幅,請君賞析:
甲骨文
山中一夜雨
雨後四周山
秦篆印
若有一方相國印
不讓魚蟹上廳堂
鐘鼎文
日月合德
秦篆印
(xian)閒敲棋子
秦篆印
且飲墨瀋(shen)一升
戰國烙馬印
日思進 步賢塵
鐘鼎文
大道至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