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行記—風雨中緊抱信念,迎來光輝歲月
寫在前面
作為中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墨脫以地勢險峻聞名于世;該區較大的高差發育了中國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同時是印度水汽進入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海洋性冰川的發育中心。為進一步完善青藏高原南部水汽通道沿線的垂直氣候觀測體系,2019年10月,中科院墨脫中心工作人員由林芝出發,在原有氣象監測體系的基礎上,增設了6套自動氣象站;至此,包含17套氣象站(9個全要素基本站、4個常規要素氣象站和4個森林小氣候觀測站)的墨脫垂直觀測體系基本建成,可為該區大氣、生態、水文、地質等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與青藏高原有過數次親密接觸,也自認對高原有一些“了解”的我,作為參與者之一親歷了氣象站的架設過程,體驗了此地的風土人情。墨脫之行短短十余天,顛覆了我對西藏已有的認識;如今回望,除了“豐富多彩”,還有“驚心動魄”,下文僅從凡夫俗子之角記錄心路歷程,引用一句歌詞總結:一路經過彷徨和掙扎,風雨中抱緊信念,終迎來光輝歲月。
蓄勢待發,信心滿滿
10.11號,林芝的艷陽高照和所有工作者的心情一樣爽朗,在林芝簡單的“誓師大會”之后,此行共匯集了8名科考隊員,包括任務三專題2張林研究員,特聘研究員紀明波,科研骨干張繼峰、郭曉玉,墨脫站觀測主管趙旺林,西藏農牧學院學生洛桑,及兩名司機師傅。大家整理行裝、蓄勢待發,每個人都信心十足,途經中科院藏東南站,趕往波密準備24K嘎隆拉山4200m和3800m的氣象站架設工作。
林芝的藍天白云(a/b攝于西藏農牧學院旁餐廳;c中科院藏東南站)
初戰受挫
此次野外工作的最大攔路虎為位于嘎隆拉山4200m左右和3800m左右的氣象站架設工作。嘎隆拉山上的道路已廢棄多年,人跡罕至,道路狹窄至僅可勉強容一輛車通過;道路懸掛于陡峭的山崖,一側是絕壁,一側為懸崖,稍有不慎,便會墜落山崖。
10.12日先頭部隊進入嘎隆拉山探路,清理部分路面,隊員都出現高原反應,頭疼,撤回波密駐地,準備次日找3名藏族同胞幫忙,繼續清理。
10.13日,一進嘎隆拉。初次到達嘎隆拉山,路況比傳說中更差,有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荒涼之感。常年無人通過的山路被一個個巨大的滾石截斷,清理難度很大。這一天,大家主要充當筑路工人的角色,齊心協力清理滾石(笑哭),行跡緩慢上移至嘎隆拉山口,并于天黑前初步完成了4150m自動氣象站的架設任務。
一進嘎隆拉:清理碎石
10.14日,二進嘎隆拉。天氣狀況:雨、雪、冰雹輪番上演,能見度不足5m。嘎隆拉山口至3800m處更大更密集的滾石,惡劣的天氣、低溫及路況令人絕望。持續處于-10°C的低溫室外環境,每個人手腳被凍得沒了知覺。在簡單進行了嘎隆拉天池4150m氣象站維護之后,一如既往地充當修路工人,清理碎石,龜速前進;至下午五點鐘,天氣依然惡劣且有加劇趨勢,道路只開辟到4000m海拔點附近,距離3800m待架設點尚有200m高差,距離最近的巨大石塊,全員出動也沒撬動分毫。大家都默不作聲,自早飯后滴水未進而饑寒交迫,體能過度消耗而瑟瑟發抖。這么差的能見度和天氣,再遲一分鐘下山都有生命危險。
這時,帶隊張林老師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同趙旺林徒步至3800m處尋找氣象站架設點,后步行下山至嘎隆拉隧道洞口,其他人員隨車原路返回。此次冒險徒步主要為了探明通往此架設點的道路情況,因為通往此架設站點的路有兩條,一條是從北坡出發,翻越嘎隆拉山,下行至架設點,此路需要翻越嘎隆拉山,此時北坡道路已有積雪,比較危險;一條是從南坡出發,上行至架設點,此路需要扛著儀器爬山、難度很大。當時云霧彌漫,完全看不清南坡道路情況。張老師當機立斷,親自探路,從天池沿廢棄的老公路步行至南坡隧道口,終于摸清了2條路況,最后確定了從北坡搬儀器上去、從南坡下撤的方案。據他們說,當時大霧籠罩,能見度不超過5m,完全看不清周圍情況,一路上遇到多處落石痕跡、多處小瀑布,潛在危險不斷,其中有5公里左右,他們2人走散了,網絡信號時有時無,幸運的是老路的痕跡隱約可見,岔路并不多,多年的考察經歷,使他們師徒2人早已形成默契,2人都沿著老路向南下行,最終都平安抵達目的地,圓滿完成任務。
返程途中雪越下越大,大概在嘲笑我們的潰不成軍。
“霧這么大,能見度太差,一定注意安全!”
“這不是霧,我們是走在云里。”
嘎隆拉,后會無期。我在心里說。
多變的天氣,健忘的我們,回到駐地大家又積極商討上山策略,期待早日攻下山頭(笑哭)。
二進嘎隆拉:云中穿行
愈挫愈勇
10.15日,三進嘎隆拉。成功需“天時地利人和”,張老師決定調整戰略,選一好天氣再戰。15日早上(好天氣這么快就來了-笑哭),嘎隆拉山下的喇嘛給我們發微信:“山上就下了一點點雪”;全員滿懷期待地從波密駐地趕到嘎隆拉山,看到整個山體白茫茫一片(昨日遠觀只山頂有雪),這大概是漢藏文化關于“一點點”的一點差異(笑哭)。我們決定改日再來。這時,經驗豐富的藏族同胞說:山下有雪山上未必雪大,山這邊下雪那側未必下雪,建議上山。紀明波老師和張林老師考慮到,進入10月,氣溫逐漸降低,后期天氣只會更惡劣,3800m的氣象站,今天恐怕是今年的最后一次機會,抓不住就要等到明年,于是毅然決定帶隊上山。
上山路上的雪比昨日厚了不止一倍,且有凍結跡象,大家預估山后的路況只會更差。若說不怕死那是假的,雪山路上車的每一次滑行和顛簸都讓人心提到嗓子眼兒。
“既然來了,那就硬著頭皮走吧”。那時的想法。
撥云見日
車顫顫巍巍繞過嘎隆拉山口,應是風雪冰雹、飛沙走石?卻是一片晴空萬里。剛剛準備為科學“赴死”的模式,立馬變為歡呼雀躍。守得云開見月明。來了三趟終于一睹嘎隆拉天池的美貌,大家瞬間滿血復活,張林老師號召大家抓住稍縱即逝的好天氣,擼起袖子加油干!

雪后的嘎隆拉天池
車至4000m左右無法前行,在藏族同胞的幫助下,我們將氣象站肩背手抬至3800m目的地。200m的高差,水平方向約5km山路,大家心情卻十分舒暢,“扛著氣象站,唱著歌兒”是最貼切的描述。下午三點鐘,我們順利完成了3820m處氣象站的架設,天上也飄起了雪花,歐耶,美麗的雪花,慶祝的雪花!!
扛著儀器唱著歌兒
氣象站架設完成之后,司機攜花甲老者乘車原路返回,我們則步行下山至嘎隆拉隧道口(海拔約3630m)。一路清泉飛瀑,花屏如織,我們歡樂地踩了一路牛糞,難忘的嘎隆拉山徒步,15km路途只嫌太短!
下山途中歡快的小伙伴兒
勢如破竹,一路暢通
經過前幾日與嘎隆拉山的交涉,士氣大振,帶隊張老師決定乘勝追擊,從波密順流直下墨脫,以每日2-3臺氣象站的速度,順利架設了剩余的4臺氣象站,分別為:3220m全要素基本站,2727m和2087m林內氣象站,1810m珠村全要素基本站。
隨著海拔下降,地質災害和低溫問題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原始叢林中沼澤遍布,沒有道路,更有螞蟥、毒蛇、毒蟲及孟加拉虎、熊、豹等野生動物對工作人員的生命財產構成威脅。攻下了嘎隆拉,那么,蛇蟲、猛虎都是小case。扛著儀器踏著沼澤穿行于原始森林,多么難得的體驗!被一點紅咬了?不被一點紅咬的墨脫之行是不完整的!螞蟥和蛇?還是很惡心和嚇人的,乖乖穿上外星人一樣的防護服吧!

螞蟥防護服
此行架設的氣象站(a,4150m;b,3820m;c,3220m示范站;d,2790m氣象站維護;e,62K-2727m;f,80K-2087m;g,1810m珠村氣象站)
隱秘的世外桃源
向墨脫行進途中,海拔由4300m+逐步下降至不足1000m,穿過“眼睛在天堂,身體在地獄”的墨脫公路,暖濕空氣逐步充盈。
墨脫是西藏海拔最低、氣候最溫和、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氣溫以及含氧量都跟內地城市相差不大,被稱為是“最不西藏的地方”。這里有著原生態的門巴族和珞巴族民俗風采,還有蓮花生大師、格薩爾王、倉央嘉措等傳奇人物留下的永恒印記,是西藏不可多得的天賦寶地。墨脫縣城建在雅魯藏布江邊的半山上,周圍被茂密的森林圍繞,看上去儼然就像一處密林中的世外桃源,因此被稱為“隱秘的世外桃源”。
墨脫景觀(a/c,墨脫蓮花圣地公園,b,果果塘大拐彎;d,在建的中科院墨脫中心)
修修補補
在墨脫準備返程之時,2790m處喇嘛發來被扭成麻花的氣象站豎桿照片;“3220m路邊示范站有被泥石流沖擊的危險,建議圍欄加固”,紀老師說;“兩個林內氣象站還是加上圍欄更為穩妥”,張老師說。……。于是,回程路上,找沙子、借石灰、撿石子,一路修修補補,行至波密已是傍晚,遠處的雪山熠熠閃耀,時而銀色,時而金色,煞是美麗。

靜謐的波密縣城
后記
在墨脫的十余日,每日兩餐,白天在山上攀爬,架設氣象站,夜間在住處演練,沒有凌晨前休息的,疲憊到沾床便睡。這樣的生活較好地治愈了我“賓館怕生睡不著”的毛病(笑哭),也沒有過多的時間想家想孩子;在北京鍛煉好久仰臥起坐卻不見腹肌,幾日野外馬甲線也若隱若現,完美完成了野外任務,也順帶減了肥(笑哭)。波密行至墨脫,從冷到發僵到熱到汗流浹背,真正的一日有四季。如果你想同時享受皚皚白雪、層林盡染、驕陽似火和鳥語花香的視覺盛宴,那么,不要猶豫,來墨脫吧!
成事需“天時地利人和”,墨脫天氣復雜多變,地質災害頻發,在“無天時”、“地不利”的復雜狀況下,墨脫中心工作人員秉承“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思想,緊緊擰成一股繩,克服千難萬險;特別感謝西藏當地政府、基層工作者及村民對我們此次工作的理解與支持,感謝各族同胞(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獻財獻力,出謀劃策,并最終協助我們完成任務。西藏民風淳樸、山河錦繡,在這里,我也見聞了許多令人淚目的事跡,“舍家棄子”的駐村干部、筑路工人,無數的科研工作者舍生忘死,為建設美麗西藏耗盡一生。能讓他們堅守的,除了本職工作,除了崇高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西藏情懷!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有人替你撫平了風浪。
西藏是片一旦踏足便無法割舍的圣土,若要全面了解這片圣土,恐需用盡一生。
作者:郭曉玉 趙旺林 張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