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 Quality in the Third Pole》在Elsevier出版發行
2019年11月,第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任務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環境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康世昌團隊與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青藏高原研究所、印度貝拿勒斯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單位合作編著的“Water Quality inthe Third Pole: The Rol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在Elsevier正式出版發行。
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持續變暖,冰凍圈快速萎縮,水循環加速。第三極環境的變化不僅影響到水資源量的改變,也影響到水質的改變。系統分析和全面總結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第三極水質變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WaterQuality in the Third Pole:TheRol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一書聚焦第三極的水質現狀,分為4大部分共8章,系統介紹了大氣、冰川、河流、湖泊中無機和有機化學組分的時空分布特征和影響因素,綜合分析了不同化學成分的來源,評估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第三極不同水體水質的影響。
該書的主要認知包括:(1)大氣降水和氣溶膠化學成分的時空變化及其成因。大氣降水和氣溶膠中主要離子、痕量元素、黑碳、有機物等含量多呈現季風期低而非季風期高的季節變化特征,不斷加劇的人類活動對第三極低海拔區域污染物有較大貢獻,大氣環流則是污染物向高海拔區域跨境傳輸的主要因素。第三極西部和南部區域主要受南亞污染物排放的影響,而東部和東南部主要受中國及東南亞排放的影響,此外,地殼來源的顆粒物也是影響大氣成分時空分布的重要因素。(2)第三極北部冰川雪冰中痕量元素、多環芳烴、黑碳等含量高于中部和南部,且呈現季風期低而非季風期高的季節特征。冰芯記錄證實,1950s以來痕量元素和多環芳烴含量明顯升高,反映了亞洲尤其是南亞排放的變化。黑碳、粉塵等能顯著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進而加速冰川消融,來自周邊區域的粉塵是冰川區顆粒物的重要貢獻源,其歷史記錄也反映了源區大氣環境和地表條件的變化過程。(3)第三極大部分河流水質呈弱堿性,受巖石風化、地表交換,蒸發-結晶等影響,河水中不溶性顆粒物含量較高,且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高海拔的河流水質為全球背景狀態,可溶性有機碳和有機氮含量較低,但低海拔區域受人類活動排放影響,部分河流中砷、鎘、汞和鉛等重金屬含量高于可飲用水標準,特別在農業活動密集的區域,氮的含量明顯升高。(4)湖泊方面,巖石風化是湖泊水體中陰、陽離子的主要來源;湖泊中可持續有機污染物(POPs)含量遠低于全球其他地區。高海拔區域湖泊水質貧瘠,但氮、磷等含量有升高趨勢,而低海拔區域湖泊水體中各類污染物含量明顯高于高海拔區域。總體來說,目前第三極地區水質主要受自然過程影響,高海拔區域水體中污染物含量較低,但低海拔區域受人類活動排放明顯。受全球變暖的影響,第三極區域冰凍圈的退縮將釋放歷史時期儲存于其中的污染物,進而對下游生態系統及環境造成潛在風險。
該書主要由ChhatraMani Sharma、康世昌、Lekhendra Tripathee等編著,并有來自中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的20多位學者參與撰寫。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2019QZKK0605)為該成果的第一標注項目。
全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book/9780128164891/water-quality-in-the-third-pole

《WATERQUALITY IN THE THIRD POLE》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