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冰川,將被時間埋葬?
是年盛夏,冰島某處
身份各異的一百多人齊聚一座看似無奇的碎石坡上鮮花芬芳,標語激昂五顏六色的沖鋒衣,點亮荒野▼
(1.2019年8月18日,人們自發為Okjökull冰川舉行“葬禮”。圖源:Seva Project)
這塊巨石曾是Ok冰川的一塊漂礫
在冰層仍然厚重的年代
它見證過冰撕裂巖石的偉力
而隨著冰川消融殆盡,它駐留原地
被鐫刻在時間長河里
凝固成了一座墓碑
▼
(2.2019年,冰島Okjökull冰川嚴重消融,喪失流動性,被認為不再滿足冰川的認定條件,但這不是冰島消失的第一條冰川,也不會是最后一條。圖源:sn.se,Mikael Andersson / TT 攝)
一、全世界的冰,正在哭泣
當然,這次冰川葬禮
看似一場無厘頭的行為藝術
但它背后卻有著深刻的科學內涵
畢竟,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里
全球變暖來的是如此猛烈
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瑞士
人們對隆河(Rhône)冰川的監控持續了200多年
它孕育出延綿813公里的隆河(Rhône river)
為日內瓦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源
▼
(3.隆河冰川景觀。來源:myswitzerland.com)
1870年
當地一家旅館的經營者在冰川上
挖出一個隧洞供客人參觀
一個多世紀過去
隆河冰川的冰洞幸運的成為一個傳統參觀項目
▼
(4.Belvédère旅店的傳統景點,隆河冰川冰洞。來源:packyourbags.org)但與此同時隆河冰川就沒那么幸運與1856年相比,它后退了1400米在兩張跨越了時光的照片里
這種后退體現的格外明顯▼
(5.一個世紀的時光,小鎮風貌并沒有很大變化,旅店經營者仍保留同一個姓氏,但隆河冰川已經隱匿到了山坡后面。照片來源:swisseduc.ch,1900年照片顏色為手繪效果【1】)
冰川長度銳減的同時,厚度也快速減薄大量融水沿著冰裂縫流到冰川底部像潤滑劑一般,促進冰川流動加速高達每年30-40米并在冰川末端形成了冰前湖▼
(6.隆河冰川如今的樣子,末端存在冰前湖,湖泊下方是最近一個世紀以來冰川后退留下的痕跡。湖泊右側有一白色長方形,那是人們鋪在冰川表面的毯子。來源:wikimedia)
冰川的快速運動給隧洞的養護提出難題
人們不得不每年都修葺甚至重新挖掘隧洞
▼
(7.隆河冰川表面的裂隙、深色塵土、冰磧物和隧洞的新老入口。來源:alamy stock photo。)
冰川表面也變得裂縫叢生愈發脆弱起來冰洞參觀的危險性因此逐漸變大人們用特制的白色毯子覆蓋冰川通過反射陽光的方法降低冰川的融化速率▼
(8.為了減慢融化速率,人們用特制毛毯覆蓋冰川。來源:gettyimages。)
類似隆河冰川這樣的劇烈消融
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冰川、冰原和海冰都可以見到
在美國阿拉斯加
Muir冰川的劇烈消退使人震驚
▼
(9.美國阿拉斯加Muir冰川的退縮前后對比圖,來源:NASA)
在新西蘭西海岸Franz Josef冰川同樣在64年間劇烈后退▼
(10.新西蘭西海岸Franz Josef冰川的退縮前后對比圖。照片來源:NSIDC)
在南極
盡管海冰的面積有所擴大
但陸地冰層的質量卻在快速流失▼
(11.截止2016年的南極冰蓋質量流失曲線,來源:NASA)在格陵蘭島冰蓋正快速融化無垠的冰原上,河流與湖泊縱橫恍如身處另一顆星球▼
(12.格陵蘭冰原上融冰成水,匯水成河,聚河成湖,融化越來越快。來源:NASA)
古老的陸地漸漸從邊緣重見天日從研究隕石坑的科學家到珠寶公司的探礦者人們紛紛摩拳擦掌起來時刻準備著去發現冰下的“瑰寶”▼
(13.2018年,研究者在格陵蘭冰蓋西北邊緣部發現一處冰下隕石坑。來源:文獻【2】)在北冰洋海冰規模更以驚人的速度萎縮可能只需要短短的幾年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夏季無冰的北極▼(14.北極海冰面積和體積的下降曲線。來源:Zachary Labe,制圖:Zachary Michael Labe【3】)
而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變得強勁
越來越頻繁的沖進北極圈
我們甚至有更多的機會
遇見更多的東亞大寒潮【4】
▼
(15.漂滿碎浮冰的北極冰海。來源:Alamy Stock Photo,RowanRomeyn攝)
二、中國的冰川,正在離去
在中國從1978年至2014年冰川儲量減少約20%
面積縮小約18%【5】
青藏高原這個有著地球第三極美譽的地方孕育了世界上最多的山地冰川也是受全球變暖影響最劇烈的地理單元▼
(16.中國青藏高原冰川分布及其在世界的分布,制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授權使用)熱的力量在這個屬于冷的世界里橫沖直撞
上世紀70年代日本科學家開始考察喜馬拉雅山南坡的AX010冰川一代代學者薪火相傳堅持記錄冰川四十余載
為后世留下珍貴的彩色影像資料
得以一睹冰川消融的整個過程▼
(17.喜馬拉雅山南坡AX010冰川在40年間的融化景象。攝影師見圖,來源:冰凍圈研究實驗室(Cryosphere Research Laboratory),名古屋大學【6】)1989年中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冰川開始系統觀測這一年,科考隊登上唐古拉山第一次正式觀測位于長江源區的大小冬克瑪底冰川▼
(18.1989年的大小冬克瑪底冰川。來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供圖)
初見那時
左側的大冬克瑪底冰川與右側的小冬克瑪底冰川
緊緊相擁了數萬年
但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內
高企的溫度就迫使它們分離
此間一別
咫尺便是天涯
▼
(19.一代人的時間里,大小冬克瑪底冰川經歷了“跨世紀分手”。來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供圖)2017年當科考隊再次來到這里時
只有一地粗糲尖銳的漂礫和冰磧物無聲講述著大小冬克瑪底冰川那段曾經相擁的歷史▼
(20.2017年 的冬克瑪底冰川,在氣候發生重大逆轉之前,這兩條冰川再也無法彼此牽手。來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供圖)大小冬克瑪底冰川正在發生的別離
是中國冰川大退卻的一個縮影隨著近年來愈發猛烈的變暖有80.8%的中國冰川處在退縮及消失狀態【7】▼
(21.近半個世紀的中國主要冰川面積變化分布圖,綠色圓點的大小表示冰川面積減小的規模,數值表示相應年代中冰川面積減小的比例。來源:文獻【8】)全球變暖背景下高海拔地區的異常快速增溫是近期我國冰川退縮的主要原因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9】2050年,我國西部冰川面積將縮減22~35%在全球溫室氣體中等排放情景(RCP4.5)下到本世紀末,冰川規模將減半;在溫室氣體高排放情景(RCP8.5)下冰川規模將縮減65%▼
(22.RCP路徑是根據不同碳排放量模擬的未來升溫場景,其中數字表示預期的輻射強迫值。RCP2.6是最理想預期,而RCP8.5是最糟糕的預期,此場景下,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或升高3.2-5.4℃。底圖出處:【10】)從現在起,你將在你剩下的生命里見證數不清的小型冰川從地球上消失
你會看見它們消融▼
(23.2019年夏,西藏山南浪卡子縣卡魯雄峰以北的槍勇冰川,強烈融化形成洶涌流水。攝影師:苗壯)
你將會看見它們化作湖泊
▼
(24.西藏山南,浪卡子縣卡魯雄峰以北,槍勇冰川與冰前湖。攝影師:Greatwj)你將會看見它們留下一地的泥砂和碎石▼
(25.新疆烏魯木齊,河源一號冰川近23年的融化后退和彼此分手。來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供圖)但這些并不是冰川消融的全部故事
因為在“死亡”到來之前
它們可能會將災難降臨人間
三、冰化了,然后呢?
冰川融化看似帶來了一些短期利好湖泊因此擴張,河流因此壯大似乎下游農牧民的收成會更好
但實際上被掩蓋的真相是殘酷的
2016年7月17日西藏阿里日土縣東汝鄉發生罕見大型冰崩因長期消融變得脆弱的冰川最終崩解坍塌沿著山谷高速沖下成為毀天滅地的高速密度流在阿魯錯的湖邊堆出巨大的碎冰扇體
甚至沖入湖內,引起浪高20米的“湖嘯”
▼
(26.2016年兩次冰崩前后的東汝鄉衛星圖片,注意下圖紅框區域內的白色碎冰扇體。來源:Google Earth)9位牧民,110頭牦牛,50多只羊葬身在6億立方米的冰塊下相當于一個大型水庫的容量▼(27.冰崩發生3個月后,科考隊拍攝的現場照片。來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
(28.冰崩現場的巨大冰塊,來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2018年10月17日西藏雅魯藏布江色東普溝發生冰崩堵江災害崩落的冰塊在山谷里翻滾跌落推動松散冰磧物一路奔涌堵塞了雅魯藏布江河道形成堰塞湖,上下游數萬群眾被迫撤離▼
(29.2018年10月雅魯藏布江堰塞湖自然過流后的場景。攝影師:普布扎西)
(30.雅魯藏布江堰塞湖上游漲水后沖毀橋梁。來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冰川躍進冰崩、冰川泥石流冰湖潰決洪水、冰雪消融洪水這些災害伴隨在冰川快速消退期左右潛伏在每一條冰川谷深處的陰影里時機一到,便釀成災禍▼
(31-32:2018年夏季,新疆喀什地區,喀喇昆侖山溫度異常,冰川融化變快。形成于2015年的的克亞吉爾冰川堰塞湖水位暴漲。8月,堰塞湖潰決,三個西湖的水量(3500萬方)沿克勒青河傾瀉而下,下游葉爾羌河隨之暴漲。來源:綠色和平網易號【11】、央視新聞)
四、尾聲
如今這個時代
溫室氣體含量一路走高的同時全球變暖也在沖向人們未知的領域▼
(33.最近80萬年來的CO2濃度曲線。底圖來源:NASA【15】)冰川進一步融化已是無法避免的定局至本世紀中葉,冰川融水作為重要補給的河流
如塔里木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等將會迎來一波短期的流量高峰【13】▼
(34.沙漠中的塔里木河與胡楊林。來源:VCG)但這短期的利好注定曇花一現冰川的過快消亡會帶來融水量的最終萎縮
失去了冰川的河流
相當于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流量穩定器
干旱年份融水多,濕潤年份融水少的格局將不復存在
區域水資源危機和生態風險將急劇惡化
當代的全球變暖問題
事關能源結構和發展模式的調整非一朝一夕能夠逆轉在有效的碳捕獲技術和替代能源體系成熟之前適應、共處、防范災難
是人類為數不多的選項
▼
(35.應對全球變暖的一種可能方法,是將減排和碳捕獲同時進行。底圖來源:文獻【16】)如果還有什么是我們可以做的那就去看看這些冰川吧
趁現在還來得及▼
(36.藏東南地區來古冰川,來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隊供圖)
因為我們將在余生里
一次次的,目睹冰川的消亡一遍遍的,為冰川送葬▼
(37.“只有后世的你,才知道我們是否做了該做的”——來自2019年的我們,底圖來源:medium.com)
全文完,感謝閱讀。
創作團隊:策劃:姚檀棟、徐柏青、劉勇勤 戴玉鳳、王偉財、周蕾蕾、余武生、李生海撰文:姚汝楨、云舞空城審核:姚檀棟封面:第二次青藏科考隊供圖
參考文獻及資料來源:
1. https://www.swisseduc.ch/glaciers/alps/rhonegletscher/rhonegletscher-00-08-en.html2. K.H. Kjær elal., "A large impact craterbeneathHiawatha Glacier in northwest Greenland," ScienceAdvances (2018).DOI: 10.1126/sciadv.aar81733. ZacharyLabe (https://sites.uci.edu/zlabe/arctic-sea-ice-figures/)4. Kug J S,JeongJ H, Jang Y S, et al. Two distinct influences of Arctic warming on coldwinters over North America and East Asia[J]. Nature Geoscience, 2015, 8(10):759.5. 劉時銀, 姚曉軍, 郭萬欽, 等. 基于第二次冰川編目的中國冰川現狀. 地理學報, 2015,70: 3?166. 冰凍圈研究實驗室,名古屋大學(http://www.cryoscience.net/index_e.html)7. 謝自楚, 劉潮海. 冰川學導論[M].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2010.8. TianH, Yang T, Lv H,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glacier area variation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halfcentury[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6, 13(8): 1345-1357.9. 內部資料10. FussS, Canadell J G,Peters G P, et al. Betting on negative emissions[J]. Nature climate change,2014, 4(10): 850.11. http://mp.163.com/v2/article/detail/DPDB69CD05149AIR.html12. https://climate.nasa.gov/13. HussM and Hock R.Global-scale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future glacier mass loss. Nat ClimChange.2018, 8: 135–140 14. Canadell, J.G., & Schulze, E. D. (2014). Global potential of biosphericcarbon management for climate mitig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5(1).
轉自 第三極大本營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
共同主辦
旨在連接從智庫到公眾的知識紐帶,
構建原創科普內容的分享平臺,
傳播內容豐富通俗易懂的科學。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