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通報》出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輯
自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青藏科考)開展以來,青藏高原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碰撞隆升的青藏高原,氣候變化引起的水和生態變化及其社會影響,對我們的環境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第二次青藏科考圍繞青藏高原地球系統變化及其影響這一關鍵科學問題,著重研究隆升后的西風-季風協同作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變化、與高原隆升和氣候變化相關的災害風險、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與適應等問題,特別聚焦于過去50年來環境變化的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戰略資源遠景評估和綠色發展途徑科學方案、科學觀測綜合體系和災害預警示范等,以保障亞洲水塔與生態屏障的安全。第二次青藏科考是一批專注于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學家,在過去長期科學考察和觀測研究基礎上的綜合集成科學行動。
《科學通報》2019年第27期特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院士擔任特邀編輯組織出版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輯。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64/27?slug=browse
專題編目
編者按
青藏高原水-生態-人類活動考察研究揭示“亞洲水塔”的失衡及其各種潛在風險
姚檀棟
科學訪談
孫鴻烈談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
張莉, 張冬梅
對話姚檀棟: 走近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
張冬梅, 張莉
評述
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近期冰川狀態失常與災變風險
姚檀棟, 余武生, 鄔光劍, 徐柏青, 楊威, 趙華標, 王偉財, 李生海, 王寧練, 李忠勤, 劉時銀, 游超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特征、變化及影響
程國棟, 趙林, 李韌, 吳曉東, 盛煜, 胡國杰, 鄒德富, 金會軍, 李新, 吳青柏
“亞洲水塔”的近期湖泊變化及氣候響應: 進展、問題與展望
朱立平, 鞠建廷, 喬寶晉, 楊瑞敏, 劉翀, 韓博平
青藏高原河川徑流變化及其影響研究進展
湯秋鴻, 蘭措, 蘇鳳閣, 劉星才, 孫赫, 丁勁, 王磊, 冷國勇, 張永強, 桑燕芳, 方海燕, 張士鋒, 韓冬梅, 劉小莽, 賀莉, 徐錫蒙, 唐寅, Deliang Chen
青藏高原大氣水汽穩定同位素三維觀測體系
高晶, 姚檀棟, 蔡榕, 張泰華, 何澤青, 牛曉偉, 徐柏青, 鄔光劍
青藏高原“亞洲水塔”效應和大氣水分循環特征
徐祥德, 董李麗, 趙陽, 王寅鈞
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其反饋
樸世龍, 張憲洲, 汪濤, 梁爾源, 汪詩平, 朱軍濤, 牛犇
青藏高原冰緣植物多樣性與適應機制研究進展
楊揚, 陳建國, 宋波, 牛洋, 彭德力, 張建文, 鄧濤, 羅冬, 馬祥光, 周卓, 孫航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的時空特征
張鐿鋰, 劉林山, 王兆鋒, 擺萬奇, 丁明軍, 王秀紅, 閻建忠, 許爾琪, 吳雪, 張炳華, 劉瓊歡, 趙志龍, 劉峰貴, 鄭度
大氣污染物跨境傳輸及其對青藏高原環境影響
康世昌, 叢志遠, 王小萍, 張強弓, 吉振明, 張玉蘭, 徐柏青
論文
高亞洲地區冰雪融化時間變化
熊川, 姚汝楨, 施建成, 雷永薈, 潘金梅
古近紀/新近紀之交青藏高原陸地生態系統的重大轉折
鄧濤, 吳飛翔, 王世騏, 蘇濤, 周浙昆
藏東南亞高山暗針葉林干擾跡地森林更新調查
蘆曉明, 付婷, 杜琪琪, 張林, 王亞鋒, 梁爾源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影響因子
薛凱, 張彪, 周姝彤, 冉沁蔚, 唐立, 車榮曉, 龐哲, 王芳, 王頔, 張靜, 姜麗麗, 胡容海, 崔驍勇, 郝彥賓, 王艷芬
祁連山綠色發展: 從生態治理到生態恢復
李新, 勾曉華, 王寧練, 盛煜, 金會軍, 祁元, 宋曉諭, 侯扶江, 李育, 趙長明, 鄒松兵, 王宏偉, 鄭東海, 陳瑩瑩, 牛曉蕾
地球第三極國家公園群的地域功能與可行性
樊杰, 鐘林生, 黃寶榮, 虞虎, 王亞飛, 陳東, 郭銳, 劉寶印
基于系留氣球的藏東南大氣黑碳垂直分布
王茉, 徐柏青, 楊松, 高晶, 張泰華, 何澤青, Matja? Kobal, A.D.A. Hans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