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區科學考察順利完成
三江源地區處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亞洲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三江源地區污染物(重金屬汞和有機污染物)的賦存水平和時空分布特征,評價該地區污染物可能對亞洲水塔帶來的環境風險,將為準確評估人類活動對三江源地區生態安全的影響提供數據支撐。
近日,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所和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科研人員聯合組成考察小組,在三江源地區開展了為期十二天的野外考察工作。考察小組成員團結協作、不畏缺氧、暴雨無阻,完成了對黃河源頭(扎陵湖、鄂陵湖沿岸)、瀾滄江上游(扎曲及其支流),長江源頭(當曲、楚瑪爾河、沱沱河)及上游流域(通天河)的考察工作。在去年五月份考察的基礎上,增加采集豐水期水樣及生長季的地表植物,增加對部分支流的考察,共計采集70個采樣點的表層水體、沉積物、土壤(含表土和剖面)、植物、苔蘚、農產品、牛糞等多種環境樣品。考察小組成員將在前期的工作基礎上,分析對比豐、枯水期樣品中重金屬(如汞)和有機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新型污染物等)含量,刻畫三江源地區多介質中污染物的分配規律和時空分布特征,進而揭示半揮發性污染物大氣傳輸和環境遷移的控制因素。這將為全面評估人類活動對三江源地區生態安全的影響提供依據。

科考小組在龍羊峽水庫(黃河上游)

考察采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