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青藏科考回顧
整裝再出發,踏上新征程 | 第一次青藏科考始末
新中國成立以來,青藏高原研究一直是我國國家戰略層面的科技任務。
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50?年代,我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將青藏高原研究作為重要內容。
此后,在《1963—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執行期間,盡管受到文革的影響,青藏高原研究仍然取得了重要進展。
70年代 第一次青藏科考序幕拉開
1971?年,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工作會議,提出“要重視基礎理論研究”。
中科院作為當時國家科技計劃的主管部門,組織院內外專家制訂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1973—1980?年綜合科學考察規劃》,并組建了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這拉開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序幕。
第一次青藏科考中心任務
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中心任務:
闡明高原地質發展的歷史及隆升的原因
分析高原隆起后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研究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徑
各學科領域 2000多名科研人員
綜合科考還組織了冰川、凍土、河流、湖泊、森林、草原、土壤、土地利用、鳥類、魚類、哺乳類、兩棲類、昆蟲、農業、地球物理、地質構造、古生物、地熱、鹽湖等不同專業領域的?2000?多名科研人員投入到研究中。
國際交流合作
為促進青藏高原研究的國際交流合作,1980?年在北京召開了首次“青藏高原國際科學討論會”,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了出席會議的中外科學家。
國家對青藏高原研究的高度重視極大地鼓舞了科技人員獻身青藏高原事業、勇攀科學高峰、為國爭光的積極性。
考察面積250萬平方公里
隨后于?1981—1992?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又相繼開展了橫斷山區、南迦巴瓦、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可可西里等科學考察研究,全面完成了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87部專著、5本論文集、20多位院士
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產出了?87?部專著和?5?本論文集,初步探討了有關青藏高原形成演化與資源環境等理論問題,為青藏高原經濟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相關成果先后獲中科院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陳嘉庚地球科學獎;劉東生院士、吳征鎰院士等先后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參加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隊員中產生了?20?多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
90年代青藏高原研究被列入三大計劃
進入?20?世紀?90?年代,青藏高原研究被列入以下?3?大計劃:
1992—1996?年 “八五”攀登計劃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環境變遷與生態系統研究”
1997—2000?年 “九五”攀登計劃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環境資源效應”
1999—2003?年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環境、資源效應”
與?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研究工作相比,特別是針對過去區域、路線考察的薄弱環節,這些計劃面向國際研究的前沿領域,強調了從以定性研究為主轉向定量、定性相結合研究,從靜態研究轉向動態、過程和機制研究,從單一學科研究轉向綜合集成研究,從區域研究轉向與全球環境變化相聯系的研究。
2003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成立
2003?年,在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的親切關懷下,成立了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以專門致力于我國青藏高原的科學研究事業。
2014?年,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成立。
作為青藏高原研究的國家隊,青藏高原所和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高水平完成了《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被高度評價,并作為提出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指示的重要科學基礎。
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啟動了“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推動我國青藏高原研究進入國際第一方陣。
第二次青藏科考序幕拉開
2017?年?3?月,中科院和西藏自治區簽訂新一輪院區戰略合作協議,確定由青藏高原所牽頭,協調全國力量,聯合國際伙伴,共同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將根據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揭示過去50年來環境變化的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預測這一地區地球系統行為的不確定性,評估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提出亞洲水塔與生態屏障保護、第三極國家公園建設和綠色發展途徑的科學方案,為生態文明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2017年8月19日,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全面展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懷,發來賀信,作出了重要指示。
習總書記以高屋建瓴的戰略胸懷和俯瞰全球的國際視野,深刻闡述了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和研究及其在全球生態環境中的重要性,要求通過這次科學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殷切期望廣大科考人員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為守護好世 界上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綠色發展思想,為此次科考指明了前進方 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啟動儀式上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并要求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要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統籌協調、加強協同創新、注重綜合交叉研究和堅持國際科技合作,努力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為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新貢獻。
作者:姚檀棟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研究員。長期從事第三極冰川與環境研究,發起并推進了“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開拓和發展了中國山地冰芯及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他通過青藏高原降水穩定同位素揭示了西風-印度季風相互作用的?3?種模態,并發現這直接影響目前氣候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冰川與湖泊變化。這些科學成果先后在國際高端科學雜志發表,并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文章發表以后的引用率達到?0.01%的高被引論文行列,姚檀棟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是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現?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評選出的?2015?年和?2016?年地學十大前沿領域的第一方陣。曾獲得何梁何利獎和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2017年,鑒于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貢獻,被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授予維加獎。
文章節選自:
姚檀棟,陳發虎,崔鵬,馬耀明,徐柏青,朱立平,張凡,王偉財,艾麗坤,楊曉新.從青藏高原到第三極和泛第三極.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9): 924-931.
